唐朝的詩人為何都是武林高手?
- 4474641833
- 閱讀量:0
- 2019-07-07 17:30
2019-07-08 16:28
「唐朝的詩人為何都是武林高手?」題主的這種說法有點以偏概全。
據新、舊《唐書》及《唐才子傳》中介紹,初盛唐時期的詩人,大多善騎馬射箭,體魄強壯,具有「哥舒夜帶刀」的氣概、中唐以後這種崇尚武俠劍客的風氣也就漸漸落寞。唐朝是詩詞的國度,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吟詩作詞,出名詩人不下兩千個。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只是少年時期喜歡騎馬射箭、習劍練武,但不能稱之為「武林中的高手」。 唐代有尚文之風,也有尚武之風,俠氣漫溢,俠士滿江湖,整個社會涌動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熱潮。
要說唐朝詩人武藝高強的要數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人,並稱「高岑王李」,為盛唐四大邊塞詩人之一。四大邊塞詩人的領軍人物高適少年時代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所以後來能數次奔赴塞外戍邊,終「以詩人為戎帥」(《舊唐書·高適列傳》),這幾個邊塞詩人都有在疆場上作戰殺敵的真實經歷。高適在《送渾將軍出塞》中塑造了渾將軍這樣一個忠勇愛國的名將形象,同時表現出高適「少年詩人」的俠心劍膽。
《送渾將軍出塞》原文:
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
子孫相繼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盡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
銀鞍玉勒繡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
傳有沙場千萬騎,昨日邊庭羽書至。
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
意氣能甘萬里去,辛勤動作一年行。
黃雲白草無前後,朝建旌旗夕刁斗。
塞上應多俠少年,關西不見春楊柳。
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
遠別無輕繞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詩。
「塞上應多俠少年,關西不見春楊柳。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兩句反襯出高適等眾多「俠少年」不怕艱難困苦上前線跟著名將們歷練自己,他們自小就懷有殺敵報國的犧牲精神。
根據史料記載,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手刃數人」。李白在向韓朝宗推介自己的特長時寫了<與韓荊州書>說自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自少年時,他就開始學劍。並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李白身材不夠高大,但身輕體健,有萬夫不擋之勇。唐代流行鬥雞活動,年輕時的李白脾氣火爆,在一次鬥雞活動中,大發神威一連手刃了好幾個潑皮。「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在鬧市拿刀砍人。 為了學劍術,提高武藝,李白還曾經專門到山東,拜裴旻為師,裴旻世人稱裴將軍是當時的龍華軍使,是大唐公認的第一高手。大唐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張旭和李白都是飲中八仙裴旻是李白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名師出高徒,李白也是劍術高手。
杜甫先生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時也寫過一篇題為《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的詩說自己老了還可以縱馬舞劍,至晚年還能馳騁校場,雄風猶在。結合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等名篇都側面印證了詩聖杜甫少年時候練過馬術和劍術,並且對武將俠客十分的敬佩和讚頌之能事。
《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原文:
甫也諸侯老賓客,罷酒酣歌拓金戟。
騎馬忽憶少年時,散蹄迸落瞿塘石。
白帝城門水雲外,低身直下八千尺。
粉堞電轉紫游韁,東得平岡出天壁。
江村野堂爭入眼,垂鞭嚲鞚凌紫陌。
向來皓首驚萬人,自倚紅顏能騎射。
安知決臆追風足,朱汗驂驔猶噴玉。
不虞一蹶終損傷,人生快意多所辱。
職當憂戚伏衾枕,況乃遲暮加煩促。
明知來問腆我顏,杖藜強起依僮僕。
語盡還成開口笑,提攜別掃清溪曲。
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
共指西日不相貸,喧呼且覆杯中淥。
何必走馬來為問,君不見嵇康養生遭殺戮。
大詩人王維早年詩人崇尚古代英雄,志存高遠的情結。他的七絕組詩《少年行四首》、《觀獵》、《隴頭吟》、《老將行》、《燕支行》里所展示的「咸陽遊俠」「長安少年遊俠客』「關西俠少」等這些少年英雄都神采奕奕,朝氣勃勃;有的雖也有香車寶馬、美酒靚女相伴,卻是志在千里,輕生報國,仗劍從軍,渴望建功立業的好兒郎。
《隴頭吟》原文: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作者最後以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邊上持節牧羊十九年的典故,暗喻自己的不辱使命志向。
唐代初期,文治武功並舉,出現了像李世民、李靖、秦瓊、尉遲恭敬德、程咬金、李勣、屈突通、李元霸等武功蓋世的將士,可謂文臣武將人才濟濟。這樣的英雄事跡經常激勵著當時世人的愛國尚武的精神。十八學士館的大學士們諸如虞世南等也經常創作類似《破陣樂》詞曲,以及詩謠與歌辭作品,邊塞詩人的詩詞受到追捧,比如王維《渭城曲》的「西出陽關無故人」都成為流傳廣泛的名曲。後來漸漸以娛樂舞蹈類的樂曲《霓裳羽衣曲》等更為世人所歡迎。 唐代詩人在詩歌作品裡塑造許多豪俠武將、少年英雄的形象,有的是寫實、有的是想像中的英雄豪傑,有的寫自己,有的寫漢代的將士。
所以,這種英雄主義情感在詩人的作品經常出現,成為詩者吟詠的一類題材,廣為流傳,給後來人造成一種錯覺印象:似乎詩人們個個都如武林高手一樣,其實是為了表達自己縱馬疆場、建功立業的思想情感與志向。
2019-07-07 20:27
唐朝是中國的一個鼎盛時期,其影響力包括許多方面,像政治軍事經濟還有文化等方面。在唐朝各個時期都湧現一批詩人,抒情言志,有些是行伍出身但並不是說都是武林高手,有些只是表達一些志向。 比較有名的邊塞詩人像王昌齡,發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還有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還有王瀚的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還有李頎的古從軍行。大詩人李白也曾發出仗劍天涯的詩句。 還有些詩人像杜甫,杜牧,李商隱學而優則仕,在人生或者官場不如意中發出的感慨,但並不是武林高手,純粹的文人。 總之,唐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巔峰,湧現一大批優秀詩人。
2019-07-07 19:35
1、都是這個詞不準確。絕大部分不是。
2、有一些是武將,從小習武。算做武林高手也可以。
3、說唐朝詩人是武林高手的依據,主要是指唐朝的時候,流行遊行。所謂的遊行並不是現在的一堆人上街集會遊行。當時的遊行是指出遊,旅遊。每一個人,一定要有遠遊,才能證明自己能力。既然遠遊,那麼,有一幅強壯的身體,練練武術就是比較正常的事情了。
4、在李白的詩里,有很多是關於他仗劍走天涯的描寫。說明,李白還是有一定的功夫的。
5、我們也看到其他的很多人,其實是不會功夫的。比如杜甫,他在很多詩里寫了很多無奈的事情。面對惡人,他能做的只是寫寫詩。
2019-07-07 20:09
因為唐朝初盛時代人們普遍重視體育鍛煉,對人體的審美也以健康強壯為標準,再加上足球,馬球,毽子,鞦韆在內的各項運動蓬勃發展,使得全民尚武。李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幼在蜀中習劍練武,再加上在山東又受到武林高手的調教,武藝比較高強之外,還有杜甫,李頎,岑參等一部分人,當然不是所有唐朝詩人都是武林高手,也還是有普通人的。
2019-07-07 19:37
唐朝詩人並非全是武林高手,我們所熟知的詩人里只有李白是個高手劍俠,畢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不是普通文人能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