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芬蘭為什麼要投降?
- 5547790652
- 閱讀量:0
- 2019-08-08 10:51
2019-08-08 15:00
為什麼不投降啊?
開戰之前芬蘭撐死了30萬人,而蘇聯動員了超過400萬人啊,十幾個毛子輪一個芬蘭人怎麼也輪贏了吧?
而且蘇聯開戰前投入了2500多台坦克,結束的時候已經部署了6500多台坦克,而芬蘭才幾十台坦克。零頭的零頭都沒有。這個打毛線啊的,全芬蘭的車都沒蘇聯的坦克多吧餵
雖然說毛子在這場仗裡邊被主場的芬蘭人打出shi,最後的戰損是7萬:32萬。但也架不住毛子一路無腦的用人肉堆啊。
刀啊了40年2月,曼納海姆防線被毛子平推之後。40多萬解渴的毛子帶著3000多台坦克,1800多飛機,還有源源不斷的援軍 對 15萬精疲力盡,缺重武器,缺補給的芬軍。
你說芬蘭拿什麼扛麼
軍事上是真剛不過,本來芬蘭還期望英法能夠幫忙一起搞蘇聯。但此時挪威和瑞典也基於德國的壓力,嚴守中立,拒絕了英法通過他們土地援助芬蘭的請求。所以~ 芬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沒了,當然投降。
2019-08-08 15:47
首先,建議提問者先提高一下文化水平,建議將初中念完,搞清楚投降是啥意思。
二戰中芬蘭並沒有投降,芬蘭在二戰中扮演的角色基本是這樣的,蘇聯在1939年到1940年間對該國發動了血腥的侵略戰爭,蘇俄戰爭爆發,它利用德國侵略蘇聯的意圖,與德國締約,於1941年6月發動了對蘇聯的復仇戰爭。
德國國防軍幾乎得以暢通無阻地從芬蘭出擊,而且往往得到戰鬥經驗豐富的芬蘭部隊的直接支援。但曼納海姆拒絕派芬蘭軍隊參與特定戰鬥行動和重大戰役,例如圍困列寧格勒和攻擊通往蘇聯摩爾曼斯克的鐵路。待芬蘭完成了戰略目的後,
芬蘭方面立即宣布簽署該協議是前總統的個人行為,且協議因其辭職而作廢。曼納海姆繼任總統,秘密籌備與蘇聯人停火,並於1944年8月24日與蘇聯締約。芬蘭戰爭初期與德軍合作進攻蘇聯,奪回了被蘇聯法西斯占領的國土,但芬蘭統帥腦子還是清醒的,以芬蘭的地理位置及國力更本無法長期綁定在德國的戰車上,在達到戰略目的後,芬蘭不惜與德國反目,退出戰爭,確保了國家最後的獨立。
2019-08-08 16:05
在一戰之前,芬蘭是屬於沙俄的,但他並安份,覺得沙俄人不地道,每天想著自己獨立去,機會終於在沙俄爆發十月革命的時候出現了,芬蘭看著沙俄自己在家裡折騰,現在沒功夫搭理他,趕緊獨立了出來,但是怕蘇聯回過味來再一口把他吃了,扭頭芬蘭就找西方人入伙,英法等國樂意接受芬蘭的加入。要知道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國附屬國的地位。
最終爆發了冬季戰爭(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和繼續戰爭(1941年6月25日持續到1944年9月19日)。因為在繼續戰爭中芬蘭已經吃到足夠多的苦頭了,就連之前攻占的卡利累阿地區也失守,東線蘇軍展開全面反攻,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也危在旦夕,這可比冬季戰爭時候的情況更加危險,如果芬蘭此時不投降可能面臨亡國的危險,所以芬蘭投降求和。
2019-08-08 15:52
因為在繼續戰爭中芬蘭已經吃到足夠多的苦頭了,就連之前攻占的卡利累阿地區也失守,東線蘇軍展開全面反攻,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也危在旦夕,這可比冬季戰爭時候的情況更加危險,如果芬蘭此時不投降可能面臨亡國的危險。
德軍自從反攻哈爾科夫後在東線就沒有大的勝仗了,所以不能從南方向芬蘭提供什麼有用的幫助,這時芬蘭面臨的是三面受敵的情況,而且也不止是像冬季戰爭那樣面臨蘇聯一個大軍區兵力的威脅,這次的威脅是數不清的來自蘇聯全國的裝甲近衛集團軍群的威脅,我認為芬蘭此時投降算是很明智的,不然就等著當戰敗國然後籤條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