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全民登月會成為可行的嗎?
- llllllf995
- 閱讀量:0
- 2019-08-09 10:27
2019-08-10 00:34
以宇宙的年齡來看,短暫期是不可能的,說說為什麼不可能,月震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月震的年次數達不到地球的年次數 且月震的級數也就是2-3級,遠遠低於地震的級數,但月震持續時間長,地震持續時間短。就算有能力到月球居住,3級月震持續1個小時,我相信人也不會舒服。另一個就是大氣層,地球有大氣 部分外來天體 可以在大氣中消失殆盡,月球就沒有這層保護,一顆5米直徑的天體,以宇宙之間的速度穿梭撞擊月面的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以目前科學技術,沒有任何材料可以抵禦這種撞擊。人類已經適應了地球的重力,月球是一顆死星,內部的能量已經消耗殆盡了。月球的重力系統也無法讓人類正常的生長發育……所以短暫時期是不可能實現你的夢想。
2019-08-09 22:53
隨著美國 商業可回收 太空的 商業運行。基本可以預測 本世紀末基本太空旅行就會很快普及。
首先 月球 的科學探索 包括空間站的 技術已經很成熟 不是美國沒錢 登月。而是能探索的基本都弄明白了。空間站 可回收的航天飛機都退役 不再建設 。 近地 月球 基本交給了美國商業公司運作。目前除了美國之外 很多國家包括我們 都還剛剛起步。
2019-08-09 18:35
1969年,美國東部時間7月20日22時56分,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爬下9級舷梯。當他用腳上的九號半靴子,在月球表面踩下深深印記的同時,說出了那句人類航天史上的名言:「對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隨後他果然飛躍了——在全世界5億電視觀眾的圍觀之下,他和同伴奧爾德林像羚羊一樣蹦來蹦去,享受著僅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帶來的奇妙體驗。
臨走前,他們留下了一塊不鏽鋼板,上面刻著:來自行星地球的人於紀元1969年7月第一次在這裡踏上月球,我們代表全人類和平地來到這裡。
加上駐守在環月指揮艙里的科林斯,三名阿波羅11號航天員完成了人類首次登月壯舉。
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共完成6次載人登月,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但從此至今46年間,全世界再也沒有開展過載人登月活動。
為什麼?人類何時能重返月球?
政治鬥爭促成阿波羅登月
航天專家龐之浩說,人類的月球探測歷程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首先是1958年至1976年,由美蘇空間競賽引發的首次探月高潮。這一階段,兩國共發射上百個形態各異的月球探測器。
可以說,美國舉全國之力實施的阿波羅計劃,本質上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末,美蘇太空競賽拉開了序幕。初期,蘇聯連續取得領先: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人造衛星、首個月球探測器,並率先把航天員送入太空……美國人深感這是極其嚴重的政治問題,下定決心要趕超蘇聯,顯示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的科技水平和國力。
既然是趕超,意味著除了重複蘇聯做過的事,還要做蘇聯沒做到的事。奧爾德林向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講述過一段往事:當時美國總統甘迺迪對航天不太了解,他跑去訪問NASA,腦洞大開地問:能不能登上火星?NASA官員嚇了一跳,表示火星不可能,但有望在70年代前後登上月球。
於是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向世界宣布,美國要用10年時間,實施雄偉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
「由此可見,美國實施載人登月計劃是一項政治性決定,主要為在全世界重新確立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振奮美國全民精神。」龐之浩說。
登月活動為何終止?貴!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美蘇冷戰形勢逐漸緩和。蘇聯退出了載人登月競爭,美國也從狂熱中冷卻,停止了登月活動。
除了失去政治動力,也因為載人登月實在是很燒錢。
「當時有一種說法:每發射一艘用於登月的土星五號重型火箭,相當於燒掉一艘航空母艦。」楊宇光說。
龐之浩介紹,一枚土星五號火箭造價高達5億美元,一艘阿波羅登月飛船比等重黃金貴十多倍。阿波羅計劃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為實施該計劃,NASA每年預算占到美國政府總預算的4.5%左右,平均每個美國家庭要負擔400多美元。這讓美國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除了傷財,阿波羅計劃還很勞民。高峰時期,參與該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
由於這是一項為了目標不惜代價的工程,且技術難度極大,因而除了性價比低,其可靠性也不高,承擔著很大風險。楊宇光說,該工程技術途徑比較冒進,一些設備冗餘做得很少,從安全性角度來看十分冒險。
於是,從1976年至1994年,全世界進入了深入研究探月意義的冷靜思考階段,其間只有日本開展過一次探月活動。已經探月的國家開始進行探測資料的消化、分析與綜合,將月球探測技術向各領域轉化、推廣和應用,並加速研製新的空間往返運輸系統和高效探測的裝備。計劃探月的國家或組織也在總結探月活動耗資大、效率低的經驗與教訓,尋找新的探測思路和戰略。
這一時期美國萌發過重返月球的念頭。1989年,其總統老布希表示美國將重返月球、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並以此為出發點向火星進發,隨後提出成本高達5000億美元的計劃,但因預算規模過大遭到國會否決。
人類重返月球將以駐月為目標
近十多年來,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多次成功實施探月活動,可以預見人類重新踏上月面的日子不會太遙遠。當然,未來的載人登月既不會沿用阿波羅計劃的陳舊技術,也不會僅滿足於在月面踩個腳印、學學羚羊。
龐之浩說,人類探月的總步驟分為「探、登、駐」三步。美國已走完前兩步,後續登月活動勢必以駐月為目標,包括建造能源基地、科研基地等,讓航天員在月球上長期工作和生活。
2017年底,川普正式簽署「太空政策一號指令」,要求NASA重啟登月計劃。他認為經過幾位前任的努力,重返月球道路已經鋪平,迎來了最好的時機。
此外,目前主要航天國家及組織都是以月球衛主要探索目標,如果率先重返月球,美國可以發揮主體作用,成為「國際登月聯盟」之首,樹立其在載人航天領域的領導地位。
不過龐之浩也表示,這些計劃看上去很美,卻未必能實現。耗資龐大以及方案持續性的老問題仍很難解決,會不會重蹈前幾任總統計劃的覆轍,誰也說不準。
展望未來,楊宇光認為從目前人類的技術儲備來看,要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還有很多技術難題要解決,耗費也會十分驚人,需要通過多國合作的模式才能實現。
2019-08-09 23:10
這個問題是一個無謂的問題,就是一個牛皮問題,未來,多長時間,這期間會發生什麼?有些什麼情況出現,有一個外來星體突然飛來橫在了地月之間,速度,方向適當。有一個小行星擊中月球,月球靠到了地球上成為一個星球,速度方向適當,等等,等等,不過象當今這個情況,大人群群居月球,難。難啊。
2019-08-09 22:46
不可能的事。人離不開地球,能飛離地球的就不是人。即使科技能夠短暫地讓幾個人飛離地球,經濟上也做不到大規模支撐這類活動。從歷史上看,人類搞航天活動,主要是競爭的需要,說好聽一點,是為了科技發展,但本質上對人類是好是壞還值得商榷。更不用說科技的可靠性安全性,大規模登月活動絕沒有可能,主要就是經濟上和安全上的障礙。
2019-08-09 22:40
這個問題不用想也能找到答案,未來可以是一千年一億年,不用想,未來不光是全民登月,象科幻三體一樣,人類已成了神,無所不能!
2019-08-09 21:01
應該可行吧!
2019-08-09 17:44
是不是看了流浪星球,鼓舞著你對星球移民的嚮往了。全民移去星期感覺不太可能,最多是一部分人在月球,一部分人在地球生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