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一、關於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事實上,孩子靜不下心來專注做事,也不能完全怪孩子,這跟父母的培養方式有很大關係的。 在將近10年的教育諮詢中,我總結髮現:在培養孩子專注力時,父母們經常犯這兩個錯誤。
①錯過培養專注力的黃金期 :想要孩子學習好,先把專注力培養起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訓練專注力,最好在6歲之前。如果我們能抓住這段黃金期,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那麼孩子將來上學專注力就會越強,成績各方面也能快人一步。 但是,我們發現很多父母,並不知道從小培養孩子注意力的重要性,等意識到問題再想改變,卻為時已晚。
②父母總是打攪孩子: 著名教育學家蒙台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的孩子是會自己培養專注力的,比如:認真玩玩具,讀繪本的過程,就是在鍛煉他們的專注力。 但最怕的就是父母的這種行為:打斷孩子!這樣的場景,你一定不陌生:
孩子正專心玩玩具,大人就直接去問孩子:寶寶在玩什麼?我能跟你一起玩嗎?
看孩子自己玩得很開心,就趕緊叫人來看,又是拍手又是拍照的。
正在認真讀繪本時,大人又說:寶貝,要不要喝水呀?
殊不知,你經常打斷孩子的做法,正在扼殺孩子的注意力!要知道,孩子的專注力破壞起來簡單,培養卻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關於做事拖拉的問題。
孩子拖拉是因為他們對時間沒有概念。
因此學會時間管理,是拉開孩子間差距的重要原因。
你應該記得那種孩子吧,明明看起來不怎麼努力,但一考試竟然是第一!
這一切秘訣,都在學習效率里,時間管理很重要,玩就玩得痛快,學要學得專心,當天的問題當天解決,絕不拖延!
不懂時間管理的孩子,便不知道怎樣將繁重的學習任務分類,制定計劃,切割學習量,以及堅持。
他們只是想到學習就焦慮,越焦慮就越拖延,越拖延落下的功課越多,也就越不想學習,這樣就成了惡性循環。
在學習這件事上,決定性因素,永遠是時間。我們覺得學習量那麼大,高考那麼難,而自己的孩子上不了補習班,也沒有優質的教師資源,覺得一定落後了。
還真不是這樣!
因為,這世上最缺的,是正確的堅持!
能夠堅持每天學習的孩子,就已經贏了,只要培養出優秀的時間規劃能力,孩子以後什麼事情做不成?
三、關於孩子頂嘴的問題。
其實孩子頂嘴、愛說反話是一種不服管教的表現。當家長說教得越多,孩子就越不想聽,然後表現得越叛逆。
然而,跟孩子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不是說教,而是遊戲!
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跟他們成為真正的玩伴。可是,太多的爸爸媽媽,並不懂得孩子能聽得進什麼。
因為我們用的不是孩子的語言。孩子的語言是什麼?遊戲!
①設想一下,當孩子不想走路時,大人們往往會這樣教育:「我手上東西多,抱不動你,你自己走。」
如果用遊戲的語言來說,應該這樣:放下手裡的東西對他說:「我早就想抱寶貝了,一直沒抱成,現在終於能抱了。」抱住他的時候,假裝突然想起:手上的東西忘了 。——看著你不知所措的樣子,孩子一定會知道怎麼做。
②再設想一下,孩子不願意刷牙時,大人們往往會這樣教育: 「快快刷牙,要從小愛衛生。」
如果用遊戲的語言來說,應該這樣:媽媽告訴孩子給他「買」來一個刷牙機器人,爸爸像機器人一樣站在旁邊說:「你好,我是刷牙機器人。」媽媽告訴孩子:只要拉一下機器人的耳朵,它就開始給你刷牙;只要按一下它的鼻子,它就會停止刷牙。
這個刷牙機器人非常聽話,孩子玩得津津有味,刷完了還不肯停呢。
③再再設想一下,孩子不起床時,大人們往往會這樣教育:
「該起床啦,不然要遲到啦。」
如果用遊戲的語言來說,應該這樣:「寶寶很困呢,現在睜不開眼是吧?那我們就從腳丫的十個兄弟開始,叫它們起床吧。然後你揪著對應的腳趾,口裡念著「快醒醒,起床了。」
進行完這樣的起床遊戲,孩子也就清醒了。
用遊戲解決育兒難題,還有一個極大的優勢。
大腦在孩子玩鬧娛樂發出笑聲時,分泌的物質相當於為孩子的大腦補充神經營養劑。
它能緩解壓力和痛苦,降低憤怒、恐懼等不良感受,產生愉快和歡樂的幸福感。大腦中有了這種物質,人更傾向於與他人合作,而不是對抗。
所以,家長如果經常通過遊戲的方式解決親子衝突,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我們每天都面臨這太多的教育問題,孩子沉迷電視和遊戲、不吃飯、膽小懦弱、摔東西、沒規矩、說髒話、膽小、哭鬧、被欺負等等.......
只要家長用點心,孩子的成長,就一定會充滿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