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代部分的藝術創新是在「拔苗助長」,你怎麼看?
- 707705207261436
- 閱讀量:0
- 2019-07-24 23:43
2019-07-25 08:11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類特有的對精神層面的一種高級追求與創造。
藝術的創作過程,是藝術家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對事物的不斷觀察體驗,並予以提煉,加工,升華,融入藝術家的想像,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從而形成主觀與客體統一,形象與本質統一,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審美意象。
縱觀世界藝術史的發展長河,藝術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蓬勃發展。核心動力即是藝術創新。藝術創新推動了藝術的發展,藝術的生命就在於藝術的創新。藝術創新才是藝術的本質。
但是任何創新都不是空中樓閣。藝術創新必須建立在對各種藝術流派的學習,模仿,傳承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對日常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理解,提煉之上,結合自己的想像,情感,激情,並運用嫻熟的技術手段,從而創造出一個個鮮活的藝術作品。
真正的藝術家(即使是大家公認的天才藝術家)都有一個學習,模仿,不斷的積累,逐步走向成熟,並產生懷疑,抑或自我否定,最後達到鳳凰涅槃的過程。比如說齊白石,畢加索,梵谷,莫奈等等。
任何時代,任何個體,對藝術的追求與創造都是不斷積累,循序漸近的。任何急功近利,撥苗助長的作法,都註定是適得其反的。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各種藝術,各種流派,各種思想,不斷交融,不斷碰撞,不斷的推陳出新。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必然會誕生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藝木作品!
2019-07-25 11:15
藝術只有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這是無用至疑的。『
當今藝術界面臨外來觀念的強烈衝擊,其實地處於十字路口。各種粗糙和充滿模仿痕跡的東西和真正有創新精神的東西一齊呈現。真正藝術的創新不會同傳統藝術徹底斷裂,是豐富傳統,發展傳統並使之藝術更加豐富多彩。例如:中原繪畫只有吸取西域外來藝術之後才產生和發展成唐代燦爛的造型藝術高峰。石濤在打破「四王"學古不化的傳統之後才使中國山水畫充滿了生機。徐悲鴻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也是因為他衍接了傳統與中國傳統畫之中的精華,才成為中國現代水墨畫的鼻祖。所以說歷史是一個延續的過程,藝術創新也離不開這種延續的血緣。
問題在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藝術創新是否合著時代發展的節拍,拔苗助長,依葫蘆畫瓢。
文化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不要指望它可以非常快地變成錢,或者變成錢能夠衡量的東西,而是要等待它慢慢生長。
可是商業浪潮中藝術的跨界創新卻不是這樣子的。中國的影視劇行業,現在許多電視劇,電影的劇本創作都雇用一些大學生,簡單快速地去複製市場上的成功作品,這樣的生產狀態是不健康的,這是個急功近利的市場。
藝術文化產品需要長遠而緩慢的生長周期,除了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人力投入之外,還有法律版權保障,同行有效交流等等。
可是,為了錢,太多有才華的孩子被拔苗助長了,於是就在不健康的環境當中夭折了。
文化藝術的創新需要藝術家們的掙扎與奮鬥,更需要法律的保護,社會的尊重。
2019-07-25 07:58
在當代有那麼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人常常可以把自己和藝術家等同,把自己和他所創造的藝術品等同起來,藝術家又常常顯得與日常世界脫節太遠,其中的原因,也許是他向我們展示的東西是人所盡知但無人肯承認的,問題來了:有人說當代藝術的創新是在「拔苗助長」,你怎麼看?
當代藝術的創新是在「拔苗助長」
開篇所提到的,藝術家向我們展示的東西是人所盡知但無人肯承認的,這就說明了,當代藝術形式的「怪異」,比如,書法藝術中的「丑書、亂書、俗書」,人們知道這些書體是用筆墨寫出來的,卻不會去承認它是書法;一幅「塗鴉式」的畫,出自藝術家之筆,也沒人願意承認它是繪畫藝術,
自古以來,人們都是這樣認為的,藝術家是成年人了,任何行為都應該是理智的,特別是藝術行為,本身藝術是有章法的,而不能因為創新,而讓它面目全非,導致人們認不清寫的是什麼,畫的又是什麼,有時很勉強的用哲學思想去解讀這些藝術作品,
到底是誰懂藝術,誰不懂藝術,這是早已發生的問題,答案是:藝術不是藝術家的「專利」了,普通人也懂藝術的,有一千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答案,其中,普通大眾群體,才是藝術的「消費者」,就這一條就足以說明普通人也是懂藝術的,可為什麼,當代藝術依然存在很任性的「創新」呢?
任性的「創新」就是在「拔苗助長」,急於想和上一個時代的藝術形式劃分界線,確切的說,當代藝術的「創新」,無非就是某些藝術家變相的「開宗立派」,或許是西方藝術大師畢加索的那句「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誤導了一些想急功近利的當代「藝術家」,想讓自己回歸孩子的「童真」,卻有成年人的「私心雜念」,以至於創新就像是在裝逼、做作、扮演小丑。
2019-07-25 11:19
「拔苗助長」源自中國古代的一句成語。本意是種莊稼的人為求得莊稼快速生長而不顧莊稼的生長習性規律人為地往起拔拽莊稼苗結果莊稼因被人為拔起失去了原來的根基,不僅沒有長好,反而半途枯萎夭折,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這句成語後來延伸為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去辦,急於求成「拔苗助長」只能事與願違,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是行不通要不得的。
言歸本題。我們知道,藝術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原動力,是藝術的生命。一方面,藝術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才能保持長久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長盛不衰。一方面,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則和規律,藝術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心血來潮率性而為的事情,藝術創新是建立在傳承傳統上的創新,是循序漸進的創新,是有跡可尋的創新。這一點,已經被古今中外的藝術發展史所充分驗證。以油畫為例。古典主義寫實油畫的創立是建立在西方中世紀水粉水彩寫實畫基礎上的。波提切利的《春》、卡拉馬喬的《聖母瑪俐亞》等水粉畫為後來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開創古典主義油畫提供了很多的借鑑。即便是後來的印象主義油畫抽象主義油畫和現代主義油畫極大的創新和豐富了油畫的表現形式,但素描是油畫的基礎這一基本原理和原則始終沒有改變。
說到當代藝術,可以說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繁花似錦,異彩紛呈。藝術趕上了好的發展時期,也出現了很多的藝術上的創新。有些創新得到了人們的讚許和認可,有些創新遭到了人們的質疑和反對。筆者以為,這些都是正常的。至於部分藝術的創新是不是「拔苗助長」,我覺得不應該過早地下結論。畢竟藝術的界定是需要一定過程的,是需要時間來沉澱和篩選的。當年印象主義創立初期也是備受質疑和反對,後來才逐步得到人們認可進而發展起來的。梵谷的畫作也是在他去世很多年以後才彰顯出不凡的藝術價值的。
2019-07-25 19:34
當代部分藝術的創新是「把苗助長」,反映出當代部分藝術的現實狀況。表現出當代部分藝術家「把苗助長」的浮躁心理,創作藝術作品急於求成、速戰速決、立竿見影等,促使創作出的藝術作品,越來越爛,越來越糟糕,遭到人們的指責和拋棄。
一、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應遵循藝術規律的準則,按照社會生活發展和藝術相互聯繫的規律,表現出來藝術特色的個性風格,反映社會生活現實狀況的真實現象,抒發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使藝術作品具有時代性、藝術性、新穎性的審美理想。
二、在當代社會有些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違背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模仿抄襲、立馬見效創作的藝術作品,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比較低,遭到了社會和人們的嚴厲批評和唾棄,而這些藝術家不接受批評和教訓,反而更加肆無忌憚的「把苗助長」式地創新出所謂的藝術,越演越烈,越來越爛,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遭到人們的深惡痛絕。
三、現當代社會的藝術,就是為人們提供藝術審美的享受,而絕不是濫竽充數、把苗助長式的藝術作品,毀人的三觀性。當代藝術家必須盡到社會職能和責任,創作出具有審美教育和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滿足人們不同審美情趣的需要。
2019-07-25 14:16
首先說人人喜歡藝術是好事,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藝術!藝術是那些甘願犧牲自我不圖回報的特殊人的樂土!
由於不需要什麼門坎,大量的人進人藝術行業,使本來至高無上的藝術圈子混亂噪雜起來:懂的非懂的,高端的低級的,無欲的擭利的都聚集一堂各叫各的,都相稱霸稱王,因為無知與內行不相買賬,互相有服,一時群蟲無主!
過去藝術家是少數,人們極羨慕,再後民族重視藝術,藝術家日子好過,人們嫉妒藝術家,今天藝術家遍地是,能拿筆,會吹號,是
2019-07-25 15:25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流,一個時代主流下引領一種文化氛圍。藝術文化活動是一代代藝術人薪火相傳,在繼承與批判中逐漸發展而來的。影響藝術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自由與否的文化、思想環境是最重要的一種影響元素,這裡的文化思想環境既指這個社會的自由寬鬆的文化思想環境,也是指藝術家身心上的人格性情的自由環境。文化管控下很少能出現文化藝術繁榮,追名逐利的時代也難出大思想家,大藝術家。只有藝術的環境與創作藝術者雙向自由才能成就繁榮燦爛的文藝時代。
現代藝術,尤其是在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各種哲學文化思想的衝擊下各放異彩,資本市場運作下的經濟集權,讓現代人尤其是藝術人才開始逐漸瓦解,流派不能實現整合,集體話語權的剝離,個體話語權被無視,讓現代創作藝術者無力振臂吶喊,金錢時代里無視或者貶低了藝術在調節人性,豐滿人性方面的特殊精神地位。廣泛的金錢至上觀念,膨脹的物質欲望,導致人們愈發成為金錢物質的奴役,最終逐步走向人性、思想平庸和貧瘠。
藝術的發展受到瓶頸的阻塞,這也是當代文藝不能再出現向二十世紀以前那種間接性繁榮燦爛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前期必然是物質的時代,是金錢的時代,之後物質豐滿到一定階段,二十一世紀中後期左右,人類自然而然就會轉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渴求,作家得到充沛的精力以完成巨大恢宏的藝術作品將成為可能,藝術文化必大放異彩。
2019-07-25 08:32
藝術源自生活,卻高於生活,這是為什麼?很多人都知道這個說法 ,但是卻有不一樣的見解,畢竟每一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的思考模式 。比如,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有人說,當代藝術的創新是在拔苗助長,你怎麼看?其實,也許是,也許不是,對於懂藝術的人說,他們希望精益求精,對於不懂藝術的人來說,也許,當代藝術的創新,他們摸不著頭腦。所以,因人而異,因物而論吧。看是什麼樣的人評論當代藝術的創新。
2019-07-25 23:10
中國當代藝術正處於不斷發展的階段,同時也呈現一種相對無序的狀態,要使中國當代藝術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當代藝術家應真正地走到大眾中去,與觀眾進行心靈的溝通;需要對藝術市場進一步加以理性調整和學術規範。當代藝術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市場中國當代藝術正處於不斷發展的階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藝術品收藏熱、投資熱方興未艾,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些年來中國已經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市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畫廊林立,生意興隆。作品價格拍賣紀錄更是成績喜人,使攝影、多媒體等新興科技藝術門類要將繪畫取而代之的態勢充分化解。但是,客觀地說,中國的當代藝術目前還處在一種相對無序的、魚龍混雜的狀態。21世紀初,在歐美策展人的挖掘下,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迅速紅遍國際收藏圈,然而由於國內畫廊、本土藝術經紀人的不成熟,使得國內藝術圈的建設還不完善。首先,從中國當代藝術創作角度來看,現在很多作品大家都看不懂,包括業界專業人士都搞不懂,更不要說廣大的觀眾了,這種脫離了大眾的藝術,我認為是很難有生命力的,只能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因為無論是先富起來的一批人,還是普通的觀眾,對於藝術的理解和認知都處在起步階段。眾所周知,我們的美育教育很薄弱,造成了大家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認知還很膚淺。歐美擁有非常成熟的藝術普及教育,無論是古典藝術還是當代藝術他們都能理解,這就像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一樣,必須一步一步走,不能拔苗助長。美育的普及應從基礎的藝術知識,從古典的到現代的再到當代的一步一步來。很多當代藝術雜誌的內容晦澀難懂,都是很奇怪的抽象的表述語言,這種藝術類雜誌只有藝術圈的人看,裡面的當代藝術作品更是牽強附會,很多都是沒有生命力,以譁眾取寵來吸引人眼球的藝術作品。當代藝術要發展,必須放下架子,要用人們能夠理解的藝術語言,真正走到大眾中去。這樣的當代藝術才有生命力。
2019-07-25 08:48
涉及太廣,成年人的藝術領域我就不多嘴了。今後的路怎麼走?走成什麼樣?關鍵在於下一代,下一代的命運又恰恰被上一代掌控著。
就此我們八卦一下現在的教育模式吧?我是繪畫愛好者,所以我簡單發表一下現在的美術教育,不僅美術方面,
自己瞎搞就算了,別禍害下一代,現在大部分的工作室畫室培訓班,基本都是在不斷的複製,市場需要什麼?家長能期望什麼?成了教學題材發展方向。家長花錢讓孩子去培訓,結果複製出一個又一個的「XX老師、大師」。開個不過分的玩笑,在我那個年代參加全市哪怕全縣的繪畫比賽,看見的作品絕對都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不同的風格和題材。然而現在哪怕是全國性的比賽中看見的也不過是一潭死水,展現的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某某某學生,某某某的畫技。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後代,從小就讓他們根深蒂固的拿你們作為衡量藝術的標準。(那些給孩子報了培訓班的,還沒有報培訓班的注意了,你們的孩子不是複製品,不應該成為複製品,社會也不需要這樣的複製品。所以你們也別為了滿足你們自己的虛榮心而關閉了孩子美好想像的那扇窗。無厘頭和天真的想法是孩子最美的天性,國際上那些著名的畫家設計師他們創作出來的東西為什麼可以與眾不同,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他們一直保留著兒時的天性。我們都知道孩子是毫不顧忌,敢怒敢言,敢想敢幹的年齡,所以他們活的真實大膽。)「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只能是旁觀者,和引導者,你不能作為直接參與者。」當然字面意思很多,看你自己怎麼理解了。08年辦畫室以來我一直堅持自己的理念,從未被同行和市場認可,所以我辦畫室從來不是靠畫室賺錢,因為我這樣的的方式也很難賺到錢,人們都喜歡隨波逐流,社會節奏越快地方的人越不喜歡用腦,什麼都是跟隨大眾。因為他們已經太累,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如果你也不希望你的孩子成為別人的複製品,那就請你先改變自己對結果的認知,別一味追求強調結果(凡事必有因果)。市場其實是被家長強行改變了。因為不變你不選擇,所以他們只好滿足你們的需求,不然他們很難存活。真正學藝還是得跟古代那樣拜師,一個人就帶那麼幾個,而且不是什麼人都收,收幾個自己看得上的徒弟,這樣教起來也才更有心思,更用心負責,可以有個相互選擇的權利和機會。拒絕強行強迫試的教育法式,家長強迫孩子去學,老師為了利益無所謂的是人就收。不管你愛不愛學都收,這樣很大程度上的破壞了學習氛圍。很不利於其他同學的學習,這是對其他同學的不負責任。所以古代拜師試傳藝學習氛圍好,因為他們都是自己喜歡,主動而來,因為他們知道「不是我給錢人家一定就收我,不是我想學人家就教我,不是給錢了就是上帝,」他們知道機會來之不易,所以也很尊重很認真的去學習,很珍惜。不像現在的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愛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凡事在於初,頭起好了,自然行的順,走出健康步伐。若不然適得其反。
其實各個領域都差不多,大同小異的教學方式。利益在前。
2019-07-25 07:34
今天藝術界面臨外來觀念的強烈衝擊,其實地處於十字路口,這同歷史上任何時期都不同。現代、後現代等新的哲學觀點在當前的藝術界是時髦貨。結果是有價值的新見識與歪曲的荒謠相混合,各種粗糙和充滿模仿痕跡的東西和真正有創造精神的東西一齊呈現,使原來標榜為正在從傳統藝術中脫離出來的人也大感驚訝。曾參與和正自以為在攀登傳統高峰的那些人現在正處於迷惑、苦惱與震驚之中。其次,我相信真正新的藝術不會同傳統藝術徹底斷裂,真正新的藝術只能是豐富傳統,發展傳統並使藝術更加豐富多果。有這麼一種說法,我覺得很有道理:有兩種心理狀態有害於現代化;一種是民族的優越意識和以中國為中心的困局所造成的自我反抗;另一種是自卑意識和盲目崇新所造成的虛無感。它們走向排外和自我否定這兩個極端。這兩個極端都阻礙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2019-07-25 14:14
這個觀點我還是非常贊同的。藝術是經過長期的修身養性,長期的磨練,長期對藝術形態的個人把握和掌控,所產生的。
當今社會,由於工作壓力,社會壓力,人往往變得特別的浮躁。所以根本沒有時間,長期去了解,去研究一門藝術形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背景之下,往往會出現一些所謂的速成培訓機構,聲稱可以快速入門,快速對藝術形態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嚴格意義上的講,這其實是一種營銷手段,這種營銷手段往往是騙人的。
藝術是要通過長期的研究,深入了解,從而得到自己的一種把握和升華,這是一種給養關係。但對於目前,速成培訓機構拔苗助長式教育而且,對藝術的一種踐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練就一門藝術,掌握一門藝術是需要通過長期的鍛煉和研究,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往往適得其反。
2019-07-25 07:06
我認為,在任何時代提倡藝術的創新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藝術的創新,一部分來自於天賦,一部分來自於積累,天賦高的人,在有一定的積累以後便能創新,而且是水平很高的,而天賦低的人,則需要更深厚的積累才有可能找到創新的辦法,而且不一定水平高。另外藝術創新的難易程度也分門類,有些藝術需要很高的文學道德方面的修養,比如書法,繪畫(特指中國傳統繪畫),這就需要很深厚的積累才行。而一些藝術則不同,他們注重藝術的獨特性,不確定性,偶然性,所以他們的創新則沒有門檻,只要你夠瘋狂,夠勇敢,夠獨特,你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創新,也不需要任何的文學道德修養上的積累,可以用一句東北話來形容,「干就完了」。但是從藝術生命上來說,只有需要深厚積累才能創新的藝術,它的藝術生命才會長久,才會被歷史留下,否則都會被淘汰和遺忘的。所以,如果追求高深的藝術,那麼你就得有深厚的積累;如果你只是想博得一時的喝彩,那你「干就完了」。
2019-07-25 10:43
沒有對比就沒有鑑別。所以先以個人的觀點來對比分析一些現代作品:馬蒂斯(野獸派)的作品,講求大色塊對比,粗獷的線條,追求單純化的裝飾效果。那麼,中國民俗藝術:有美好的寓意和對比強烈的大紅大綠喜慶悅目的色彩,簡潔粗獷的形體,不美嗎。再看一下畢加索的代表作《格爾尼卡》被人解析的體現了戰爭對人帶來的災難和恐懼、附加了好似據理的表達。但再看看(法)德拉克洛瓦《希阿島的屠殺、自由領導著人民》的作品,從畫面的色彩渲染,具體人物形象和表情、不更體現出了戰爭對人類的災難嗎。
一些當代藝術多似逃避艱辛學習和深度哲理的思想(因這些都不易超凡)又想急功近利地讓人認可,就以畸形的,用奇&怪來博人眼球,再附加一些牽強的解釋、自撥自高。也有一些作者,早先是有很好的好的作品,後因懸空了自己,使創作靈感枯竭,不得以導入歧途,用原先的名氣托今天的無奈。為什麼在中國當代藝術多出現在草書和寫意畫:因為這兩項是以出(帖)和自我來體現的,它有個無法之法的不確定的共性,很利於矇混不明。
藝術的原則必須有可欣賞的美,可品鑑的哲理意境、有講究有深度的技法表現等等,這才是藝術,應概是當代、未來的亘古之理!要創新必須要知藝術美的原則,去升華和更加有個性的美的元素,像達利的作品。如要象現代派主張的"無目的、無意義、破壞就是創造"那不只″撥苗助長"而是毀滅。守住根本,以美的原則去創新,去嘗試。離了土地與營養的作品遲早會幹枯的!
2019-07-25 08:27
不同於講究繼承的傳統藝術,現代藝術的發展建立在一套對其前藝術形態的批判、解構甚至是推翻之上。自印象派解構了光影與色彩(圖一)、立體主義解構了形體(圖二)、達達主義解構了形式與意義(圖三)以來,現代藝術便開始在這條路上一去不返。
現代性便是要將過去被視為最堅實、穩固的事物打破(而這些事物恰恰是古典藝術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從而進入一種「流動」的狀態,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一切都充滿了未知。
而與此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的到來,藝術圈內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業機制,藝術創作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市場行為。正如著名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1892—1940)(圖四)就曾抱怨在現代藝術品中,藝術價值會更多屈從於展覽價值。
一方面,現當代藝術家們得以探尋更多不確定性事物,但另一方面由於解構所帶來的無限制性與市場機制,現當代藝術中確實也出現了很多拔苗助長,不倫不類,帶有假大空性質的作品,而且並不在少數。這已是個人盡皆知的事實。不過並不能因為有此類現象的出現而將其視為現代藝術的全部特徵甚至全盤否認現代藝術。在當代,藝術探索的範圍和邊界越來越寬:除卻藝術本體外,社會、宗教、心理學、生物、科技、未來學等無數因素都被納入到藝術創作的範疇當中,其實相當於從外部為藝術注入了新的動力源泉,這並非拔苗助長,而是使藝術在新的時代不斷探尋和追問其本身與存在意義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