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回答

熱心網友回答 (4)

  • 108905841727

    2019-08-11 10:27

    日韓舊恨未了 又添新仇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日本在大阪峰會之後,就對韓國開啟低烈度的貿易戰,限制三種半導體材料出口韓國,引起韓國的強烈不滿,日本和韓國本身都是美國亞太地區的重要同盟,為什麼這個時候自家人先打起來呢?其實日本也不是一時衝動,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日,韓兩國本身就有歷史和領土問題,而今又在半導體電子等科技方面產生激烈的競爭,可謂是舊恨未了,又添新仇。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先說說舊恨吧!

    二戰前,日本在朝鮮半島施行殖民統治,強征大批勞工至日本做苦力。1965年日韓簽訂《日韓請求權協定》,日本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二戰勞工賠償款,韓國同意從此放棄官方和民間的勞工索賠要求。文在寅上台後,韓國法院相繼對日本制鐵、三菱重工等多家日本企業做出巨額勞工賠償的判決,並以此為由扣押了這些日本企業在韓國的資產。韓國的這些做法自然讓日本覺得其違反了雙方在1965年簽訂的官方協議。今年以來,雙方就《日韓請求權協定》展開磋商,但協商一直無果。韓國覺得日本道歉不誠懇,未履行責任義務,但日本堅持歷史問題已經解決。雙方互不相讓,分歧越來越大。

    再說說新仇吧!

    日韓都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價值鏈的深度參與者,也是全面競爭者。近年來,而以三星、海力士為首等等韓國企業在政府全面的支持下,在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等領域向日本發起全面衝擊,日本的領先地位不斷被韓國企業嗿食,日本企業也多有不滿,遊說政府採取措施,確保本國企業的利益。日方這次限制日本企業向韓國出口的高技術材料包括氟聚醯亞胺、抗蝕劑和高純度氟化氫,是智慧型手機、晶片等產業中的重要原材料,分別占全球產量的大約90%和70%,一旦對韓國施行出口限制,將嚴重衝擊三星電子、LG電子等韓國主要電子產品企業。日本也準確利用自身的高科技材料壟斷優勢,對韓國進行精準制裁。儘管受制於人,但韓國也不甘示弱,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採取各種措施進行反制,兩國的拉仇恨遊戲,越演越烈!

  • 52515641076

    2019-08-11 11:18

    其實日本制裁韓國在2004年就已經出現端倪。那時候韓國被日本列為「白色清單」是唯一的亞洲國家。涉及的主要領域只是手機、汽車。。。。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2019年7月初又發起貿易制裁又是為何?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1、歷史原因,安保報復。二戰期間日本在韓國強迫勞工,韓國政府不斷向日本討要賠償。日本本是個睚眥必報又及能忍耐的國家。豈能有仇不報?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韓日勞工風波)

    2。慰安婦問題。文在寅政府多次表達韓國民眾對朴槿惠時期的協議不接受。在外部太環境不好的時候談歷史問題,是很尷尬的。新仇舊恨能不制裁嗎?

    (韓國慰安婦銅像)

    3、日本有意制裁,壓制韓國。日本限制出口的產品有三個品種是韓國製造業必需品種。例如,半導體材料,想從他國進口也非常難。

    半導體產業是韓國重要支柱產業。企業長期停工,韓國經濟必然崩潰。現在的文在寅一方面安撫民眾,一方面又不斷尋求外交途徑協商。更求助美國大哥出面協調。

    軟柿子就是好捏。只有國家強大才能硬氣,21世紀,科技強國。以上僅是小張觀點,圖片來源網絡。

  • 67349738278

    2019-08-11 10:33

    日韓兩國關係變差,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這次韓國受到突然襲擊,只是被打懵了。他們也許有預想:近期日本和韓國關係不好,這很正常,過去多年兩國不是磕磕碰碰嗎?有點小摩擦,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沒想到,日本一出手就是鎖喉功,扼得韓國喘不過氣來。

    日韓貿易衝突的原因,它和國際環境和兩國的貿易格局都無關,它純粹是政治衝突擴大的結果。簡單說,有人在玩弄政治,玩脫了,經濟被綁上船。現在這艘經濟大船晃得厲害,又有人害怕了。

    日本和韓國自建交之後,影響兩國關係的問題有領土紛爭(獨島問題)、教科書問題、更主要的還是歷史舊賬問題。所謂歷史舊賬,大體分兩個:勞工問題,從朝鮮被日本吞併到二戰結束期間,日本政府曾大量強征朝鮮勞工,服務於日軍和企業;慰安婦問題,日本方面一度視為勞工問題的一部分。由於實在特殊,後來被單獨處理。

    勞工和慰安婦問題的當事人,很多人還活著。聲音起自於民間,韓國政府不敢無視;它們都關係到經濟利益,導致問題變得相當複雜

    殖民時期,日本強征了相當多朝鮮(韓國)勞工,進行苦役勞動。雖說當時日韓處於合併時期,戰後日本政府倒是對這一罪行沒作什麼辯解。韓國政府急於和日本建交,日本也有心解決歷史問題。雙方一拍即,簽訂《日韓請求權協定》。

    但是,韓國的勞工問題受害者和家屬並不買單。他們基本上沒收到這筆錢,或者只有很少一點錢。和日本政府簽訂協議的是朴正熙軍政府,他們拿到日本政府大額賠償,基本用在經濟發展。接受這筆錢的企業,是韓國的國有企業、大企業。至於還有多少錢被私分?天曉得。

    最近幾十年,韓國民眾一直在告狀。有意思的是,他們不狀告本國政府,而是狀告日本政府,認為這項協議無效,需要重新賠償。你可以想像日本人的內心感受。他們對勞工問題的起訴者,採取了不搭理的姿態。這些人在韓國和日本起訴,法院基本也予以駁回,理由正是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韓國政府認可協定,但是對勞工起訴採取包容默許的態度。並且他們很快就發現了更好的姿勢,慰安婦問題。

    1990年代,韓國民主化深入,原來被視為「國家之恥」的慰安婦問題,擺到歷史前台。推動這個問題引起關注的,是韓國的女性團體、受害人團體、人權團體。1992年1月起的每周三,都會有一大幫韓國女性和慰安婦受害者到日本駐韓使館前示威。一座象徵慰安婦受害者的少女像,也被立起來,正對著日本駐韓使館。這讓日本政府大感尷尬。

    一開始日本人理直氣壯:我們都已經賠償了,你們還想怎麼樣?除了向韓國政府抗議,他們實在沒有更多好的辦法。在韓國,民眾當然有向日本政府示威的自由。考慮到《日韓請求權協定》的瑕疵,也為了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日本政府再次和韓國政府談判,再簽一次協定。

    2015年12月底,日韓雙方就慰安婦歷史問題達成《韓日慰安婦協議》。安倍晉三首次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名義向慰安婦受害者道歉。韓國成立「和解·治癒財團」,由日本財政出資10億日元(相當於人民幣5300萬元),對慰安婦及其家人提供賠償。為防再生變故,協定中增加「不可逆的解決」這一表述。這顯然是日本方面提出的要求。安倍晉三表示,這項協議內容的意義重大。此後日本政府將不再就慰安婦問題道歉。

    但在韓國這邊,事情進展卻沒那麼順利。2017年,朴槿惠被彈劾下台,她在任時的「政績」——韓日慰安婦談判,也受到調查。《韓日慰安婦協議》有一部分非公開內容,包括韓國官方不再使用「性奴隸」而使用「慰安婦」稱呼、韓方負責說服「慰安婦」受害者權益維護組織、韓方不再贊助設立海外慰安婦紀念碑,等等。

    韓國政府公開調查報告,受到日本方面抗議——原本就談妥的協議,非公開內容也是協議一部分,韓方憑什麼公開?韓國這一邊,「慰安婦維權者」感覺受到了政府欺騙。他們認定《韓日慰安婦協議》無效,依舊不斷起訴。就連原本已逐漸平息的勞工問題,也大起波瀾。

    這時的韓國政府表現怎麼樣呢?一方面他們沒否認《韓日慰安婦協議》的效力,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有履行協定內容。2018年,韓國「和解·治癒財團」多位理事在抗議聲中辭職,隨後韓國政府不顧日方抗議,解散了財團,讓日本的賠償程序無法進行。

    同時,韓國官員的表態,也讓日本政府大為光火。日本天皇退位前夕,韓國議長金喜相多次表示,要求天皇向慰安婦道歉。他還稱,明仁天皇是「戰犯的兒子」,理當在退位前表示道歉。受害者可以不要賠償,但一定要有道歉。天皇說聲「對不起」,一切都解決。

    韓國政府自以為理直氣壯,然而在日本人看來,卻是言而無信,不可接受。不是說好「不可逆的解決」嗎,為何重啟爭端?過去長期道歉賠償、貸款援助,韓國人都忘了嗎?安倍晉三說,兩國協議是「國與國之間的承諾,予以遵守是國際性普遍原則。如果因為政黨更替,國與國之間的約定能夠被推翻的話,兩國關係就不能成立。」

    這一次貿易衝突的導火索,是2018年10月30日,韓國大法院做出判決,要求日本制鐵(原新日鐵住金)向4名韓國勞工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63萬RMB)。這是第一個命令日本企業支付賠償的終審判決。賠償金額並不算多,但由於是終審判決,這開啟日本企業向韓國人賠償的序幕。

    同時進行的訴訟有14起,約有70家日企在等待審判。一個多月後,三菱重工被判敗訴,要求賠償,三菱重工沒有上訴,也拒絕賠償。今年1月,日本企業不二越公司被判向27名受害者賠償8千萬至1億韓元,不二越公司提出上訴。

    今年5月,韓國勞工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要求扣押日本企業的在韓資產。當時日本政府警告,如果韓方膽敢強行扣押,日方將採取強硬對抗措施。日方向國際法院提出仲裁申請,但韓國方面一直不予回應。對於日方的指責,韓國政府也以「尊重司法判決」為由搪

    即使韓國政府這時候想要妥協,和日本政府和解,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多少年來,韓國政府的出爾反爾,翻臉不認賬,早就把信任消耗殆盡。想要取信於日本,達成新的妥協,這一次需要讓步的顯然是韓國。然而,文在寅有這樣的勇氣和擔當嗎?

    對韓國政府來說,當下最順暢的選擇,恰恰是順應洶湧的民意,咬緊牙關,貿易反擊。雙方不打得損失慘重,很難回到談判桌。貿易戰中,最慘的顯然是兩國企業。它們原本是合作良好的夥伴,現在卻要被綁上戰車,撞得頭破血流。

    民族主義情緒是一匹烈馬,只要是騎上它,誰都不要想著能輕鬆下來。

  • 74724440955

    2019-08-11 10:37

    以前日本是韓國爹,現在韓國找了個更有錢有勢滴美國爹,韓國就開始不斷找日本麻煩了,先是硬搶了獨島,然後在勞工問題,慰安婦問題一直找日本,日本也賠錢了,現在韓國還想找事,日本也就想教訓下韓國感覺,日本滴意思就是現在照樣能讓韓國叫日本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