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飲馬長江,為何沒有稱勝追擊?
- 4474645677
- 閱讀量:0
- 2019-08-10 11:33
2019-08-10 16:59
三個原因
一,年事已高,心態保守
人到晚年都會比較保守,即使是當年年輕氣盛的吳三桂也不例外。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年紀已經六十多歲了,做事和行軍打仗十分保守,講究的是步步為營。
當時的吳三桂不一定稱霸天下的野心,或者說有這個野心,也自覺不太有這個可能,畢竟年紀大,什麼時候死真不一定。可能在他的心裡,最好的成績就是割據一方,不能奪得全國,以長江為界,占領半個中國也好。
更何況當時的吳三桂因為連年作戰,部隊和財力都已經捉襟見肘,打是可以打,但已經沒有實力長遠發展了。
當時如果出兵度過長江,他的戰略目標就不僅僅是一個湖北,而是整個北方,那麼需要的人力物力其實是很大的,吳三桂並沒有這個把握。
他的想法是急切的割據一方,稱帝建國。人已老,不如多享受幾天富貴。
二、心情煩躁
吳三桂當時的主力在今天的湖南,湖南氣候十分燥熱,衡州更是熱死人,年事已高的吳三桂可以說是很煩躁。
當時的他,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旺盛,突然得了中風,之後又得了痢疾,可以說是雪上加霜,此時的他一心想著養病,壓根沒有想法度過長江,揮師北上。
更何況這一年的夏天,他的妻子張皇后也病死了,可見他的心態是多麼崩潰。
三、內憂外患
吳三桂雖然一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總體上,也不是那麼的樂觀。
一方面是他的實力有限,部隊和財力不富裕,另一方面,清軍頑強抵抗,他也損失慘重。
在加上當時南方沒有平定,清軍在北線和南線都在抗擊他。各地的部下也都離心離德,各有圖謀,同床異夢,你說他怎麼可能成功??
希望能幫助你
2019-08-10 19:28
這個問題要從吳三桂起兵的目的講起!
吳三桂未出長江北上,是因為吳三桂一開始就沒克復中原的打算。他的目的就是自保。
1、吳三桂是接到撤藩令一個月時間內臨時起意要造反的,所有沒有足夠的戰略準備。否則他必須聯絡好各種藩王和勢力,同時點火。
這也是造成起兵後,康熙馬上分制三王,重新給定南王、平南王恢復藩號,而且還加升尚可喜定南親王。
實際上吳三桂起兵時,臨時傳檄四方。其他的三藩都時間上不統一,平南王尚可喜不同意 反,至1876年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軟禁其父才反,這是三年後的事了。耿精忠到1874年才反,另包括兒子轉移的問題。說明吳三桂沒有精心籌劃,
2、吳三桂起兵時已經61歲,從他豐富的從政經驗來說,這時起兵並不是什麼好時機,自已還能 活多久,正常人用腳指頭都會想清楚的。吳三桂起兵的目的就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自保。
3、吳三桂也清楚朝廷的強大,畢竟朝廷已穩定二十多年,中原及兩江財賦重地一直牢牢在中央 控制之中,要打破這個局面,重建王朝的可能性是多少,這個吳三桂勢必也清楚。
在中原一統情況下,在邊陲之地起兵打擊一個統一的王朝,基本沒有這種可能性。元朝打南 宋總共都打了50多年戰爭。這個吳三桂從戰略上也清楚。
他自已從清軍入關,即使南方處在南明、張獻忠、李自成等四分五裂的局面,北打到南方也是用了二十多年。作為老將他也清楚。
否則他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他必然要把自已的兒子吳應熊、次子吳世琳接回來,在戰爭中進行培養,而最終導致兩個兒子被誅殺,接吳三桂帝位的只能是孫子吳世璠。
既然如此,那吳三桂為何要反呢?
作吳氏集團來說,他們又不得不反。否則吳三桂為什麼要承受兩個兒子在北京的代價來做這件事。
第一,異姓異族之王,歷代隱患之重。
自古藩王與中央專制就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康熙在朝中說:「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尤其是異姓稱王,異族之側,如漢朝,劉邦殺韓信等異姓王、景帝時的七王作亂,武帝時對於淮南王,西晉的的八王之亂、到明朝的朱棣燕王之亂。所以朝廷與吳三桂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天生的不信任感。
從吳三桂這邊理解,通常藩王一撤就沒有什麼好下場。
而吳三桂本來是抱著試探的想法奏摺撤藩,希望朝廷慰留,而又他又知道,朝廷反對撤藩的如索額圖等人眾多不贊成,吳三桂也不太相信康熙會冒險撤藩。他也相信以他的實力與功勳朝廷也會慰留。
1673年八月,結果康熙帝否定了大多數廷臣反對撤藩的意見,這種冒然撤藩的事情處理實際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過不了多久吳三桂就會死了,那時的和平撤藩對國家的傷害會比較小,這也是許多史學家詬病的一個原因。而從後來吳三桂死於1678年的情況看,才5年時間,這也是一個印證。
那吳三桂為什麼要反?
1、自已需要自保,而且1870年左右,前期在與康熙回收雲貴督撫權上已經鬧得不愉快,朝廷猜疑之心已重。家族性命之憂不可不防。
2、部將群情洶湧,這也是一個眾要原因,如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大將就一直戰鬥到叛亂失敗。部將一起奮戰二十多年,為清朝打不半壁江山,好不容易有現在的榮華富貴,一則心態不平衡。二則一旦撤藩他們的地位大多不保,有的人性命也擔憂。所以吳系眾將也是團結一致,要求造反。這也逼得吳三桂不得不做出反應。
3、有實力強大可恃:因吳三桂本身部隊就是明軍關寧鐵騎,戰鬥力又強,而且在清朝的建立戰爭中又身經百戰,八旗兵在收復南明的戰爭中已證明戰鬥明顯下降,後期主要靠漢臣平定南明,從實力上來說他們也不怕朝廷。
以上原因說明,吳三桂造反僅僅是因為出身自身自保的原因。希望朝廷收回成命。
所以就會發生,在1874年占據岳州之後,吳三桂去信與康熙(這封信至今沒有下落,但康熙回復的諭旨上卻有提到),以實力希望裂土分疆稱王。這是吳三桂的心態,即使朝廷不答應,吳三桂也有資本與朝廷對抗。
從戰局上看,清廷最重要的轉折性勝利在於岳州之戰是在1879年,而吳三桂死於1878年的八月(有一說是衡州氣溫太高,中暑,這個有很大可能性),而且即使是岳州之戰,吳軍還全軍撤退至長沙。當時在戰勢上吳軍並還處於主動,戰爭的轉折點就是吳三桂死後。吳軍的權利與指揮上出現了紛爭。既使如此,在吳三桂死後,吳軍居然還堅持了三年多時間,可見吳系眾將的團結性還是很高的。
這一點說明,對於清廷的政策,吳三桂集團的高度不滿,即使沒有準備好,也要拼個魚死網破。
但反過來說,要拼個魚死網破,這種不是戰略,說明吳三桂也僅僅是出於自保的一種軍事行動。
從這個層面上說,吳三桂即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統一全國,推翻清廷。不北上的原因,就主要是希望朝廷給藩王的地位。
2019-08-10 17:04
什麼叫乘勝追擊?這個前提成立嗎?
吳三桂在雲南經營12年,他的部將在廣西、甘肅、陝西、貴州、四川都有分布。吳三桂起兵之後,這些人也紛紛響應。所以一時之間,吳三桂能夠控制的區域達到了江南半壁,吳三桂又先後拿下了湖南和江西部分地區。看上去戰果輝煌,其實是清軍主力準備不足,還未集結到位。
而等他飲馬長江,清軍早已從初期的慌亂中復甦,兵力和戰鬥力絕不在吳軍之下。物資後勤更是遠超吳軍。
從賬面上來看,吳三桂能夠指揮的軍隊接近40萬,但是仔細分析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吳三桂的老部下到各地為官以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他們幹什麼事最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們與吳三桂之間不再是與榮俱榮、與損俱損的關係,而是屬於半盟友的關係。雖然他們也發動的叛亂,但吳三桂並不能完全控制他們。他自己的軍隊由於戰線太長已經無力北上,舊部們和他貌合神離,這一點又被康熙很好的利用,實力被進一步分化瓦解。
最重要一點是吳三桂沒有可靠的後方。
吳三桂在起兵之初說自己要恢復明朝,這句話鬼都不信。他先是背叛了崇禎皇帝,後來又親手殺了永曆皇帝。他說自己要反清復明,根本得不到當地鄉紳地主的響應。
江西方向,吳耿聯軍占了江西境內的三十多座城池,不過因為將領韓大任和宏偉節反叛,不僅失去了攻取全部江西的時機,所占城池也連續被清軍復得。全局戰線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其實吳三桂在長江與康熙對峙的時候,也不是傻乎乎的停滯不前。他分兵進攻陝西呼應王輔臣的起兵反叛。吳三桂對義子王輔臣頗為信任,想取道陝西進攻北京。
吳三桂走這步棋,不能說不對,因為雙方主力都懟在長江沿線,硬碰硬不一定能打得過清軍,即使能贏也是損失慘重。走川陝迂迴,抄康熙老巢也是步妙棋。只不過王輔臣也是個首鼠兩端的人,一看情況不妙,就又降了清朝,坑了乾爹一把。
所以說,不是吳三桂故意不北上,或者蠢得不知兵法,他根本是由於各方面的限制,無力北上,只能維持一種南北僵持的局面。
2019-08-10 17:23
公元1662年,也就是清康熙初年,原明朝大臣吳三桂反叛,聯合清軍覆滅明朝,他最後在雲南昆明殺掉了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同年,由於吳三桂殺掉了永曆帝,幫助清軍奪取政權,他被封為平西王,與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並稱三藩。
吳三桂投降清王朝之後,獲得了不小的權力和地位,他以為自己從此便可以高枕無憂、享盡榮華富貴了。但是,吳三桂再怎麼樣也是漢人,清朝是滿人的天下,中國有一句老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以滿清貴族為主導的清王朝,又怎麼可能完全信任吳三桂呢?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出於種種考量,決定撤藩,而吳三桂,就是康熙的一個首要目標。吳三桂眼見撤藩無可避免,他果斷選擇反叛,自立為王。他自立為周王,稱自己是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和興明討虜大將軍,同時發布檄文,宣稱自己要討伐清王朝。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吳三桂死去,吳軍被清軍擊潰鎮壓,而這場由吳三桂引發的叛亂被後世稱為「三藩之亂」。
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台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造反,青海墨爾根台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可以說,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造反的各方,對清朝形成了一種包圍的態勢.
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為什麼吳三桂最終還是敗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吳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吳三桂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把他們放進來的。其二,南明的永曆帝,是吳三桂追到緬甸去把他殺死的。吳三桂這「反清復明」的口號,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響應吳三桂的藩鎮雖多,但是與吳三桂同心的少,沒有形成合力
所謂與吳三桂不同心,沒有形成合力,又體現在三點:
一是藩鎮各自為政,並不聽吳三桂的號令。每一個造反的藩鎮,所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利益,並沒有從通盤上進行考慮,更不會服從吳三桂的指揮。比如甘肅的王輔臣,雖然他是從吳三桂身邊走出去的,吳三桂也在極力拉攏他,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但他其實並不聽吳三桂節制。
二是藩鎮們在吳三桂和清朝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其中,曾經多次反覆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等等。可以說,除了吳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將領鄭經(鄭成功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總之是搖擺不定。由此可見,藩鎮雖多,真正與清朝硬碰的,卻非常少。
三是吳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鎮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鎮守廣西的孫延齡,先受吳三桂的拉攏,舉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撫下,又投降清朝,後來,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琮擊殺孫延齡。孫延齡的部眾有和吳世琮發生矛盾,攻擊吳三桂軍隊,後來還成為吳三桂後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內部的牴牾,嚴重消耗了反清軍隊自身的力量。
第三,吳三桂在戰略上出現巨大的失誤。
吳三桂在領兵北上的時候,他並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想依靠長江天險,與清軍對抗。最後實現就算打不敗清軍,也劃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依靠長江,守住南方防線的。必須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失去進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進攻的好機會。
第四,清軍對反叛的藩鎮實施各個擊破的方式。
清軍的策略是,對各地反叛藩鎮,以招撫為主。只要他們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進爵,但是對吳三桂則堅決打擊。再加上吳三桂與個藩鎮關係沒處理好,所以最終他成為孤家寡人。
第五,吳三桂最後階段稱帝,讓他徹底失去民心。
吳三桂是打個「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謂明朝皇室後裔(朱三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尊奉任何一個明朝皇室後裔。這也罷了,畢竟有一點點說服力。但是最後階段,他想過一把皇帝癮,匆匆稱帝(或者說「周王」)。這樣一來,他便失去了兩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鎮的支持。沒有支持,誰還替他打仗?
可以說,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吳三桂自己作死的雙重作用下,吳三桂走向了滅亡的邊沿。
第五,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在世,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來與各藩王之間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持,有一定的號召力。吳三桂一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完全沒有威望,最終眾人如鳥獸散,被清軍很快就擊敗剷除乾淨了。
2019-08-10 17:39
第一:年齡大了心態比較保守,他只是想儘快割據一方建國稱帝好安享晚年。
第二:心裡比較煩躁他的大軍在湖南天氣炎熱年齡也大了媳婦也走了心態早就炸了。
第三:總體情況不樂觀,清軍勢大手下也是各懷鬼胎。
2019-08-10 16:31
沒有能力,只想的割據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