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吃苦?
- 96049104741
- 閱讀量:0
- 2019-07-31 17:18
是否需要讓孩子吃苦?相反現在很多父母,都捨不得孩子吃苦。
同事A,每次孩子生病吃藥,都要在藥水裡多加一勺白砂糖;
同事B,接孩子下課,一公里多的路程都要打車,生怕孩子累著;
同事C,給兒子報了一個戶外的足球培訓班,本想想好好培養一下孩子的運動天賦和男子漢氣概;結果小半年過去了,孩子才認真去了一次!
是否需要讓孩子吃苦?相反現在很多父母,都捨不得孩子吃苦。
同事A,每次孩子生病吃藥,都要在藥水裡多加一勺白砂糖;
同事B,接孩子下課,一公里多的路程都要打車,生怕孩子累著;
同事C,給兒子報了一個戶外的足球培訓班,本想想好好培養一下孩子的運動天賦和男子漢氣概;結果小半年過去了,孩子才認真去了一次!
2019-07-31 22:42
為什麼要讓孩子吃苦?我個人覺得,吃苦教育不能丟。
吃苦是一部「家史」。一直以來,不論是家長還是 老師,都把「能吃苦」看做是孩子必備的優秀品格, 吃苦也被看做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門「必修課」。然而,當孩子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時候,吃苦的體驗卻與他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現狀:沒吃苦的孩子長不大
在提及從小吃苦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哪些重要影響的時候,我最記得曾經與一位優秀的前輩長者的交流,給了我一個響亮的回答。他說,從小的吃苦經歷 給了他巨大的影響:
一是吃苦讓他擁有一顆堅定從 容的心。小時候的吃苦經歷,磨鍊了他直面困難、堅持本性的心態。不焦不躁,保持從容,按自己的計劃 一步步向前走,不害怕失敗,也不驚喜於成功。善於 把握自我,堅信自我,有夢想、有激情、有年輕的心, 一切就都有可能!
二是吃苦讓他積極樂觀。小時候 的吃苦經歷,堅定了他對美好生活的信念。哪怕天再寒,地再凍,有父母的關心、老師的鼓勵、同學的 一起擔當,一切困難頓時就顯得那般無關緊要。紅 米飯,南瓜湯,紅軍照樣精神飽滿,我們也一樣,雖 然物質上是苦了點,但精神上很富足,足以讓他每 天開開心心。想想兒時的吃苦經歷,又有什麼不能堅持下去?
三是吃苦讓他永不言棄。對於從小就吃過苦的孩子,沒有什麼不能堅持的。風再吹,雨再 下,生活該怎樣還是怎樣,一切艱難困苦終將是過眼雲煙。他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堅持,就沒有翻不過的牆,跳不過的坎。此外,吃苦也激發他對生活的熱情。小時候的吃苦,讓他對生活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情弱者,關愛他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人間自有真情在,怎敢不全心全意地去熱愛呢?
出路:該怎樣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該讓孩子做的事情,就得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做不好的事情,父母應該指導孩子去做。
家裡,要讓孩子獨立完成 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和心理上,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才能獨立思考問題,有主見,從而為他 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再就是要在生活中,設置一些挫折,讓孩子去面對。
2019-08-01 00:14
從小教育孩子能吃苦耐勞,長大了他才能經得起各種學業上、工作上、包括其它艱難困苦的複雜情況的應對。孩子總是要長大,離開家庭、父母、親人。然而經過鍛煉吃過苦的孩子,他就會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和意思。一但有什麼苦和事他就會單獨處理完成,對他各個方面都是有益而無害。
所以希望現在的父母能向過去年代,放開放心叫駭子該吃苦的去吃。不能溺愛擔心,當然要適合他們的年齡段。這樣在他們成長的路上就會變的成熟穩重,遇到事不慌亂。該獨立完成的就不會成為問題,做父母的也會放心,因為你給了他足夠的機會和時間引導或教育。
反之,一個沒有吃過苦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叫父母操心。這點毋庸置疑,因為從小過貫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都是別人替他做。有時一種惡習也會成為習以為常,等到上學、工作時都能體現出來他的無能和軟弱。然後再教他學著吃苦耐勞比較難了,這樣有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那麼父母要以身做責,還是從小培養孩子勤快、勤勞、勤奮、的傳統思想。將來會受益終生!
2019-07-31 17:23
孫楊又奪冠了!
在本屆世錦賽上,孫楊先後奪得了男子400米、200米自由式冠軍;不僅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400米自由式項目四連冠得主,也在世錦賽個人奪金數排行榜上再創新高。
可他憑藉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取得如此佳績,收穫的卻不只是鮮花和掌聲;還有來自同行的不敬與詆毀:
先是400米項目頒獎禮,澳大利亞運動員霍頓拒絕上台領獎;
後來,200米項目頒獎,英國運動員斯科特又重演鬧劇;
今又傳出,澳大利亞82歲泳壇名將道恩·弗雷澤,當著媒體的面炮轟孫楊;
但孫楊的回應,卻頗有大將之風: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喜歡我,但是我的這些金牌是對他們最好的回擊。」
知道孫楊成長經歷的人也知道,他能屢奪金牌,那是因為他吃了很多人吃不了的苦!
1
身高1米98,臂展2米12,划水幅度超過3米,有人說孫楊隨手一划,就是一個世界冠軍。
可本有天賦的他,卻比任何人都更努力!
7歲開始,平均每天游3000米;
12歲進專業隊,平均一天游13000米;
而為世界比賽備戰時,每天則要游16000米;
按這個數值計算,孫楊游過的里程,早已能繞地球一圈!
如此高強度的比賽訓練,受傷自是在所難免:
2014年,由於常年浸水,孫楊雙腳大腳趾出現了嚴重的甲溝炎,必須做腳趾甲拔除手術;
2016年裡約奧運會賽前,因為意外腳趾骨折,靠單腿打水,孫楊依然堅持每天下水訓練;
為了緩解肌肉疼痛,孫楊幾乎膏藥不離身;
除此之外,他還患有心肌炎、膽囊息肉,更因長時間浸水,雙手指紋幾乎消失……
疼不疼?疼啊!
苦不苦?很苦!
可在孫楊心裡,能為夢想而吃苦是一件很酷的事!
他曾在微博中寫下:我不怕千萬人阻擋,我只怕自己投降!
所有的超越極限,不過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所有的榮耀加身,不過是苦盡才甘來!
其實上天給每個人都埋藏了天賦,找到天賦之後,就開始比誰更能吃苦!
2
可在我們身邊,卻有很多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
同事A,每次孩子生病吃藥,都要在藥水裡多加一勺白砂糖;
同事B,接孩子下課,一公里多的路程都要打車,生怕孩子累著;
同事C,給兒子報了一個戶外的足球培訓班,本想想好好培養一下孩子的運動天賦和男子漢氣概;結果小半年過去了,孩子才認真去了一次!
春天怕傳染病高發;梅雨季怕孩子淋雨生病;三伏天又捨不得孩子出去暴曬……
足球班的教練也發朋友圈吐槽,上完第一課以後,整個班的孩子就再也沒聚齊過……
相反,曾經的跳水名將,如今已為人父的田亮,卻要「狠心」許多;
近日,他在微博上曬出女兒運動受傷的照片;7月酷暑天,女兒還在堅持打網球,腳上也磨出好幾個血泡,可他卻沒一點庇護女兒的意思。
因為他曾經也有與孫楊類似的成長經歷;他深知,只有嘗過汗水和傷痛,女兒才能變得越來越強!
女星蔡少芬,在一眾星媽中畫風也十分獨特;人家都是把女兒寵成小公主,她卻怕女兒吃苦吃吃的不夠!
在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2》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從不幫女兒拎行李,做任務時要走很久的山路,她也堅持讓女兒自己走;甚至還讓7歲的女兒自己做飯……
她曾通過微博告訴兩個女兒:
被抱著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走路!吃不了苦的孩子,人生會讓他很苦!
與其牽著孩子,讓他少走彎路;不如早點磨鍊他的意志,讓他敢於吃苦、不怕吃苦!
3
當然,也有很多家長早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們對怎樣才算吃苦,卻有著不同的理解!
放暑假了,我經常可以看到我們小區一個男孩子,頂著中午12點的大太陽,在空地上練跳繩、練足球。
問他怎麼這麼熱還在外面跑跳?
答曰:「爸爸媽媽說,小孩子就應該多吃點苦!」
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生活的太順,會故意給孩子「挖坑」:
比如大冬天,讓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裸跑;
明明能給孩子買輛自行車,偏讓孩子走路;
孩子明明考了好成績,卻故意潑冷水:「次次第一,才算本事 」;
可這苦,孩子是吃了!但代價卻很可能是傷害了孩子的身體、浪費了孩子的時間、打擊了孩子的自信;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要知道!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價值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讓孩子從這些苦難經歷中,獲得不怕吃苦的能力,還有身體的成長、天賦的提升、知識的豐富、智慧的積累!
「吃苦教育」不等於「刻意折磨」!
孩子真正值得吃的苦,是以下這四種成長的必經之苦:
勞動的苦:
孩子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管?不讓孩子勞動,才是害了孩子!勞動除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提升孩子的責任感,讓生活變得充實。
獨立的苦:
孩子終將要一個人走向社會,獨立生活的,幫孩子培養好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獨立抉擇的能力,孩子才能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約束的苦:
很多家長都抱怨孩子太任性,那是因為他內心沒有形成約束力;走進社會,處處有規則,如果孩子不懂約束自己,很容易鑄成大錯。
堅持的苦:
這世上沒有一種技能的精進,不靠日復一日的堅持;讀書如此、學習樂器如此、練習書法也如此;懂得堅持的孩子,方能成大器。
詩人於戈曾說:
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成長這件事,從沒有捷徑!越要往高處邁進,越要比別人更能吃苦!
而在這條路上,孩子需要堅持,家長更要堅持!
在孩子厭倦時給他鼓勵,退縮時給他鞭策;疲累時給他安慰,無力時給予支持;
逼著孩子練就一身不怕吃苦、甘苦如飴的本領,終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我們永遠無法預知未來如何,但卻可以幫孩子練就強大的身體和心靈,讓他獨自走入社會時,無懼風雨,臂膀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