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詩詞中描寫父愛的比較少?
- 5547758450
- 閱讀量:0
- 2018-01-24 13:23
2018-07-15 11:09
眾所周知,在很多文學作品里,大家都喜歡謳歌偉大的母愛,讚美母愛,很少有人去描寫又深沉又樸實,又沉默又隱忍的父愛,尤其是在古詩詞中更是少之又少。當然了,如果你和我一樣,細心留意古典詩詞,那麼總會發現那些讚美父愛的詩詞。
比如,南宋詩人陸遊寫《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裡的父愛充滿了對兒子的諄諄教導,告誡兒子不要浪費年華,蹉跎光陰,要趁青春年少的時光好好努力,而且還要說做就做,不要把行動掛在嘴邊光說不練。
唐代韋莊寫過一首送給女兒的詩《與小女》:「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在這首詩里,字句之間皆是韋莊對女兒的愛護與寵溺。而且,韋莊通過描寫女兒的神態與咿呀學語的樣子,以此表達女兒的天真與可愛,也從側面看出韋莊心裡沉默不言的父愛形象。
與母愛相比,父愛總是那麼嚴肅又那麼沉默,但是,這些並不代表父親不愛我們。相反,是父親教會了我們勇敢、堅韌、剛強!
2018-05-24 12:55
古代詩詞中描寫父愛的確實比較少!
【詩意江湖】認為,父親的愛大多是無言的緣故吧!
古時候哪怕是現代,父親對家庭的付出都是在外勞務,孩子見得少。而母親不一樣,常常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感受最為真切!
【詩意江湖】蕭大俠在2017年父親節詩興大發,一口氣為父親作了五首小詩,現分享如下:
2017年06月18日,父親節。想念在外工作的父親,以父親為題材一口氣作了五首小詩,分享如下:
▲我的爸爸
《父》之一
身為家中長子,
處處懂得謙讓。
家裡積蓄不夠,
沒上幾年學堂。
機會讓給兄弟,
臉上照樣有光。
腦子沒啥學問,
內心依然敞亮。
201706180900
▲我的爸爸
《父》之二
一年四季,
在外忙碌。
偶爾回家,
也是小住。
201706180820
▲我的媽媽和爸爸
《父》之三
前世修來福分,
娶到村花姑娘。
脾氣不怎麼好,
至少長得漂亮。
家裡一把好手,
過得有模有樣。
201706180835
▲小時候的我
《父》之四
從小外出打工,
生活何等艱辛?
不管再苦再累,
養活子女二人。
201706180910
▲妹妹小時候
《父》之五
感情遇到挫折,
父親與我細說:
人要學會堅強,
不然能幹什麼?
姑娘必須得追,
不管代價如何。
男人能屈能伸,
臉皮厚點即可。
201706180815
註明:上文小詩乃蕭大俠原創作品,作於2017年06月18日父親節當天,盜版必究。
喜歡古詩詞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喲!
2018-05-24 10:47
謝邀。
題主有心,所言非虛。曆數唐詩宋詞,直謳父愛的確實不多,而詠母愛之詩並不鮮見: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誰氏子》;十五綵衣年,承歡慈母前――唐·孟浩然;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唐·白居易 《母別子》;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宋·王安石《十五》;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元·王冕;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清·黃仲則《別老母》。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言及謳頌母愛詩,僅憑孟郊一首《遊子吟》便傳唱千古,相比之下,詠父之詩寥寥,更無相與匹。
亊之畢至,理有固然。抱庸孤陋,淺說一二。
(1)古人敬父母,並為雙尊,入詩入詞也多是伉儷不分的。如「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哀哀父母,生我何瘁」――《小雅·蓼莪》;當日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父憐母惜摑不得,卻生痴笑令人嗟――盧仝《示添丁》;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過遼水》。
(2)父位極尊,多諱,不敢輕易入詩。古時的三綱五常近乎天條鐵律,是不容有絲毫撼動的。其中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第二條父為子綱,而非母為子綱,第三條夫為妻綱,母為父妻,地位有殊立見。
(3)父系社會,母崇無才便是德,天下母親皆略如此。而父親則不同,身系家族聲望,位承門楣高低,古時詩人斯文好面子,不少出身寒門,其父輩多從亊農桑,家境貧寒,亦無甚可詠。
我是抱庸,致力於原創詩詞,期待您的關注。
2018-05-25 15:34
冰心先生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父親,從自然法則上講,也許給孩子有意授予的是一種疏遠。父親是剛性的;母親是柔性的。母親看孩子是牽著手,防止跌倒;父親看孩子是望背,看如何跌倒爬起。這個距離是在可掌控的範圍,若有需要,可及時得救助。這是出發點不同,因為母親是讓孩子走一步算一步,父親是培養孩子靠自己怎樣走得更遠。所以,父親往往被誤解。古人好多詩人,身為父親,又誤會父親,也許是身在廬山,又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緣故吧!
訴衷情近
父 親
遠山望闊,岸立威儀自始。從前談笑言聽,無故淚弾不利。窺見共燈花瘦,幾夜蒼華,隱隱沾襟淚。
游天地。血涌胸中趄意。淡然情緒,面背相迴避。尋常事。托心客意,行吟壟上,佇望鄉里。筆走秋風醉。(1)一一一一一一一
(1)《三上詞話.詞譜》卷中,中國書店,2016年,第224頁。原聲填詞,詞譜詞例。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2018-05-27 20:43
《詩經》里舉母親而不舉父親的例子並不多,基本都是父母並舉。
如:
《泉水》
出宿於泲,飲餞於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鴇羽》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這當然並非都是寫父愛母愛,而是由此可見,在詠及父母時,並未省略為後來的單一的母親意象,是父母並舉的。
到漢代以後,儒學立為官學,忠孝被再三強調。
如:李陵與蘇武作別歌: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孔雀東南飛》里也說:「堂上啟阿母。」
為什麼都是阿母,老母,而不是老父呢?
這裡面一方面有女性比男性平均壽命長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一面則是文化因素:以贍養長輩而標榜「孝」道的士人,他們大多是父親去世的早,從小孤弱,母親撫養成人,故有贍養老母以報慈恩。比如《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就是贍養祖母。
反之,如果父親尚在,這個贍養義務就顯得不是那麼必要和緊迫。因為自古士階層的封閉性質,士大夫的父親往往也是士大夫,社會地位優越饒有田產,沒必要兒女親自侍奉衣食。
吟詠父愛,就顯得不如孤兒寡母的劇本感人。
好比李陵的父親李廣在世時,有李陵什麼事?輪得著他一個小孩子來奉養老母。只有在父親去世以後,作為家族中的成男男性,才有奉養老母的責任感。
2018-05-24 14:49
兩個原因吧!
一,父親給的不是「慈」,是「嚴」,所謂嚴父慈母。 而「嚴」這個字,是如不得詩的。
嚴,威嚴,莊嚴,嚴厲,嚴肅,等等。除了自然景觀,詩人們很少去歌頌「嚴父」的。
此外,甲骨文的「父」字,象形字,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裡舉著棍棒教子女守規矩的人是家長,即父親。
一個手裡拿著棍棒,指望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男性,一個整天不跟兒女交流感情的嚴父,會有人為他唱讚歌嗎?
在農耕文明社會中,父親的責任不是「愛」 不是「慈」,慈不掌兵,用在父親身上也是蠻合適的。
父親的責任是將他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你,一年四季的農活都要交給你,不嚴不行。
二,中國古時候婦女的地位並非很低。中國古時候的婦女成了家,有了子女,似乎也熬出來頭。
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成了家族中的大功臣。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都是母親,一直到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如此。
兒時對母親的印象要比父親深刻得多,而母親的付出也絕對是父親不可以比的。
比如「孟母三遷」,孟子的父親呢?比如,慈母手中線,父親幹嘛去了?
母親與胎兒之間有一根臍帶,直到離開母體以後,這個帶子才剪斷。可是父親與子女的聯繫呢?恐怕就是一時興起。
所以,如此歌頌母親,也是母親應該有的回報,更是人之常情。
2018-05-24 06:44
謝邀。
不要說古代,即使是現代的詩歌,也是歌頌母親的比歌頌父親的要多!更何況是在中國古代這個講究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呢?父親的職責往往是在外奔波勞作、掙錢養家,與自己孩子相處時間較少;而母親則是在家要照顧老人兒女、洗洗涮涮,與孩子朝夕相處,在孩子心目中自然母親更親近一些。同時做父親的性格比較粗獷,更希望孩子獨立,往往扮演的是「嚴父」角色,而母親一般來說感情細膩、呵護有加,往往是「慈母」的形象;況且古人的壽命相對都較短,而男人的壽命往往更短,許多詩人在幼年時就喪父了,比如說孔子、孟子,到後來韓愈、歐陽修,范仲淹等,所以自然會歌頌把他撫養大的母親;
當然,不論是歌頌父親還是歌頌母親詩歌,都是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去寫,在古人心中,「孝」是第一位的,無可替代,這其實才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圖片來自網路)
2018-01-24 15:25
古代人推崇嚴父慈母,用老百姓的話就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因為古代是父系社會,在家庭里當父親的威不可震,要保持這種威嚴,就不可能與子女溫溫婉婉地講話,並形成了一種舉國公認的父親的形象格式,因此母親在子女的心裡佔有的位置比父親多很多,所以詩歌里大多是歌頌母愛,表達思念母親。
2018-05-24 05:59
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偉大的。從古至今,無數作品讚揚母愛。父愛雖然也偉大,但男性的職責決定了他與孩子的交往、交流等相處的時間比較少。絕大多數父親也比較粗心大意。所以孩子對父親的愛就沒有母愛那麼深,感受不深,當然寫不出來好詩詞了!
2018-05-24 07:35
君的問題用我個人的看法說是有偏見的。雖然正面描寫父愛不多,但是我們也能從側面看出描寫父親對家庭的努力和責任。因為父親是男人,組成的「男」字就是說父親是田間的勞動力。所以描寫父親對家庭的負出,也是側面的描寫了父愛。「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老農愛犢行泥緩,」「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晝出耘田夜績麻」「才了蠶桑又插田」等很多詩句都從側面描寫了一個父親對家庭的熱愛和責任,也表現了作者對父親的敬愛!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
因為古代男人講究含蓄,情不外露,父親的責任並非愛,而是嚴加管教。父親是規矩,是執法官,且全部主外,與孩子相處也並不多。所以父親的角色比較單薄嚴苛。使得在少年情感中的位置是輔位。
2018-05-24 06:22
謝謝你的邀請,下靣我來做答:
子從父,父從君。子的言行就是父親的言行,兒子的生命就是父輩生命的延續。詩人所寫的一切都是父親的忠實代言。所以這樣就無需寫出父親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