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洛夫大樓里的蘇聯士兵僅僅23人,為何德軍遲遲攻不下?
- 4474646263
- 閱讀量:0
- 2019-07-20 16:33
2019-07-22 12:1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以前酷愛玩遊戲《使命召喚1》,裡面就有一段是防禦巴普洛夫大樓。
巴普洛夫大樓為什麼能夠守住?
原因如下:
第一,德軍沒有使用重炮和轟炸機攻擊。
很多人認為史達林格勒都被炸平了,其實不是這樣。
大家也許不知道那個年代的俄羅斯城市是什麼樣子?
史達林格勒或者說伏爾加格勒,本來就是俄羅斯的重鎮。
這種城市的主要建築物都是老式建築,主要使用石料建築,非常堅固。今天俄羅斯很多房屋已經使用超過100年甚至200年,從外表看仍然是完好的。
普通炮擊對它們沒用,只能重炮連續直接命中才行。
而巴普洛夫大樓是蘇聯時期建造的4層大樓。
而蘇聯初期的建築風格還是以前那套,建築物外表普通但修建的非常結實。
德軍一是難以有效摧毀巴普洛夫大樓這種堅固建築物,二是他們也不準備摧毀。
因為巴普洛夫大樓是這裡附近重要的制高點,距離伏爾加河碼頭,德軍占領這裡也是為了這個制高點。如果將大樓炸平,就沒有意義。
第二,德軍沒有持續攻擊。
德軍只是一度殺到伏爾加河邊,很快又被擊退。
所以,其實巴普洛夫大樓承受的攻擊時間是有限的,並不是50多天都在被攻擊。
一說德軍對於巴普洛夫大樓並不重視,不然不可能占領以後只派1個班部隊駐守,被蘇軍反攻輕鬆占領。
而且,巴普洛夫大樓是當時這一片唯一的高建築。德軍炮兵需要利用巴普洛夫大樓作為地標進行炮擊,也不願意將它摧毀。
即便如此,德軍零星炮擊和轟炸,也讓巴普洛夫大樓失受損嚴重,戰後已經沒有敢住。
第三,蘇軍防禦戰術很完美。
資料中這麼寫:最外層,蘇軍在大樓外修建了4層鐵絲網,還設置了1米深的壕溝,因大雨裡面都是水。
中層,蘇軍設置了大量地雷。
內層,圍繞著大樓設置無數火力點,地下室有1門反坦克炮,頂樓還有PTRS-41反坦克步槍,敵人坦克火炮無法打到他們。
這裡每個窗口都設置了機槍火力,部署了很多狙擊手,還有迫擊炮支援。
蘇軍將房間裡的牆壁打穿,能快速便捷地出入各個房間,做到互相支援,迅速撤退。
第四,沒人敢撤退。
為遵守史達林的第227號命令——「不許後退一步」,巴甫洛夫中士奉命建立防禦工事並死守大樓,沒有人敢後撤。
他們只要後撤,一定會被槍決。
2019-07-20 20:47
戰爭是殘酷的。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最經典的戰鬥當屬「巴普波夫大樓保衛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這個僅有4層的小樓房裡,只有23個士兵卻能面對自己數以倍計的德軍苦戰58天,這不能不說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巴普洛夫大樓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成為蘇軍和德軍爭奪的對象。為了爭奪這個史達林格勒的至高點,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德軍更是發起一次次進攻妄圖拿下這座大樓,但是面對只有23個蘇聯士兵的大樓,卻遲遲沒有攻下來,這是為什麼呢?
在大樓里有充足的戰備物資。巴普洛夫大樓在被德軍戰領時德軍在裡面就放置了大量的槍支彈藥等軍火物質。這就會為日後堅守這個大樓和德軍作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裝備。不光有軍用物資,樓里還有德軍留下的食物,這樣23個士兵的食物供給也有了保證。其實在這個大樓的地下室藏著一些蘇聯老百姓,他們也為堅守這座大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些老百姓幫助士兵修地下攻勢,還能救治護理傷員。在大樓內部挖掘地下通道,使外面的蘇聯軍隊給大樓里的士兵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補充。必要的時候,這些老百姓還能投入到戰鬥中去。
一場戰爭的輸贏往往不是僅僅取決於人數的多少,並不是人多就能夠取得最後勝利的,在勝利的背後還有許多密不可分的原因。
2019-07-20 18:05
以當年的作戰形態,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進行到相持階段雙方都已呈現疲態。蘇方為籌集反攻所需的兵力與裝備,對史達林格勒的部隊採取了堅守防禦的指導方針,以少量兵力逐漸添油,即不使其被消滅,又能夠在緩慢的退卻中粘死保羅斯兵團,為隨後開始的巨斧砍劈般的圍殲保留住砧板。史達林格勒是蘇聯在戰前三個五年計劃中所建立的一座新興城市,高樓工廠林立,而在城市防禦中建築的廢墟殘骸及地下室管道溝對於防守方是極為有利的,俄軍前幾年在車臣格羅滋尼所吃的虧正重新強調了這一規律,進攻方的坦克裝甲車但凡進去就喪失了優勢,成為了靶子,由於戰鬥瞬息萬變戰線犬牙交錯,炮兵的作用也大打折扣。因此在大樓中的戰鬥純粹就是兩軍步兵使用步槍衝鋒鎗手榴彈甚至刺刀匕首軍鍬的搏鬥了。德軍的優勢已不在(裝甲兵炮兵航空兵),而蘇軍步兵的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也就突出的表現出來了。而這一切都是最高統帥部早已預想與謀劃在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