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中醫說:「夏天就要多出汗,出通了最好。」誰知道這是怎麼個說法?
- 84523750841
- 閱讀量:0
- 2019-07-31 21:04
2019-08-03 07:54
我是中醫二羊,一個臨床中醫生。回答這個問題,這個要從黃帝內經說起。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是專門講四季陰陽變化規律,以及人要如何順應才能養生。
其中關於夏天是這樣說的: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二羊翻譯
夏季的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
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愉快,切勿發怒,要使精神適應夏氣外展。
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精神外向,人都喜歡在外。
這是適應夏季的氣候,讓陽氣生長的方法。
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就會損傷心臟,秋收能量的條件不足,到秋天容易發生瘧這類的熱病,冬天再次發生疾病。
最核心的是讓「氣機宣暢,通泄自如,精神外向」這個是氣機外放陽氣生長。
其中,運動出汗就是所愛在外的表現,也是氣機宣暢的體現。
夏天要多動,多外出,多出汗就順應了夏天的氣。
相反冬天則要少運動,少出汗。
要「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夏天跟冬天是反過來的夏天陽氣生長,冬天陽氣要閉藏。
一天當中中午對應夏天,半夜對應冬天。也是一樣的規律。
所以白天多動,夜晚半夜就不要再動或者出汗了。
我是中醫二羊,了解更多可以點擊頭像關注我。
2019-08-01 16:40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亞熱帶和北溫帶地區,這裡四季分明,因此我們的祖先很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由此總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理念。
夏天,是萬物生長代謝十分旺盛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一切是那麼活力四射,氣血運行達到峰值,毛孔會很容易打開,將體內的熱氣、濁氣隨汗液散發出來。
夏季不僅是發病率相對較低的季節也是藥物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期,所以中醫提倡在此季節「多出汗,補充過多流失的津液」,「冬病夏治」「三伏天,吃伏雞、伏狗、伏羊」等一系列養生之法。
2019-08-01 19:42
這句話應該不是老中醫說的,是新中醫說的。
老中醫多注重顧護津液,新中醫說是排毒、排垃圾。
顧護津液一般是不容易聽進去的,排毒、排垃圾深得現代社會的人心。
2019-08-02 16:08
天熱出汗是好,但出太多也流失鈣。陰虛者會出汗更多應加注意!!
2019-08-03 09:23
夏天多出汗是一句外行且很錯誤的話,經曰:「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汗乃血成,如陰虛則血虛,而血虛再汗,豈非促其早死呼?
2019-08-03 07:44
出汗應因人而易,出汗是身體調節平衡、排濕、排毒的一種本能表現。但汗為心液,大汗亡陽,使人虛脫。
2019-08-01 18:23
散熱。
2019-08-02 22:04
通著不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