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墓為何千年來無人敢盜掘?

我來回答

熱心網友回答 (4)

  • 6700767675

    2019-08-09 23:13

    因為 諸葛墓無厚葬,故而無人盜墓。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諸葛亮墓真實存在,有史料記載。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水經·沔水注》 :沔水又東逕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壘。沔水又東逕沔陽縣故城南,其城南臨漢水,北帶通陸,南對定軍山。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於其山,因其地勢不起墳壟,惟深松茂柏攢蔚川阜,莫知墓塋所在。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有亮廟。亮薨,百姓野祭。習隆、向充共表立廟沔陽。鍾士季征蜀,枉駕設祠。塋東即八陣圖也。遺基略在,崩褫難識。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一統志》:定軍山在陝西漢中府沔縣東南十里,兩峰對峙,山上平坂,可駐萬軍。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也就是成都的武侯祠,現在在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

    整整一千多年來沒有人盜諸葛亮墓,關於這個有很多說法。

    一是說世人佩服諸葛亮,連盜墓者都不願意下手。可是都幹上盜墓了,還會在乎禮義廉恥?

    二是說諸葛亮絕頂聰明,其墓地設計機關重重,所以無人敢去。都多少年過去了,不管是什麼機關陷阱都肯定腐朽了,盜墓者連鬼神都不怕,還會怕你小小機關?

    三是說諸葛亮的墓只是衣冠冢,其真身葬在何處無人知曉。找不到諸葛亮真墓,所以根本無法去盜取。

    最後這種說法是最真實也是最確切的,那就是諸葛墓無厚葬,故而無人盜墓。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三國志》

    大家都知道諸葛墓在哪,大家也都知道裡面根本沒東西,所以當然沒人去盜咯。

  • 3205806401524013

    2019-08-09 23:01

    只要了解過諸葛亮或者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一生不貪財,平時節儉,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葛亮留下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漢中是劉備帝業所興之處,也是劉備與諸葛亮苦心經營籌謀復興之地,這裡寄寓著君臣二人恢復漢室的壯志,諸葛亮選擇葬在此地,是為了激勵蜀漢後人時刻不忘復興漢室之志。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自古以來貴族墓穴十室九空,大部分的帝王將相的墓都曾被後人盜掘過,史料記載,最早被盜的是商朝的開國之君商湯之墓。諸葛亮作為一代武侯,他的權力和威名也是相當大的,而且他所葬之地也曾經被史書記錄過,但一千多年來仍讓安然無恙,這是為什麼呢?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經考古學家研究,這才解開諸葛亮墓穴未被盜竊的原因。原來在進入墓穴的門口上面寫了一行字,據考古研究者說意思是墓中並沒有什麼貴重的陪葬品。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其實,諸葛亮生前就要求薄葬,為此諸葛亮還專門立下遺囑「殮以時服,無葬金銀」。他平生特別節儉,不崇尚錦衣玉食,金塊珠礫,同時也深知厚葬帶來的一系列危害,聰明人都會選擇薄葬,比如曹操。同時諸葛亮病逝時,正值炎炎夏日,屍體容易腐變,加之下葬唐突,並沒有多少陪葬品。既然沒有寶物,盜墓者們自然也不會大費周章去盜一個"窮墓,因為古代盜墓是有風險的,若是被發現是要斬立決的。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其次諸葛亮的墓,位於陡峭的山道之中,地盜墓難度相當大,而且諸葛亮一生智計百出,很多盜墓賊害怕墓中機關太多。

    而且諸葛亮不管是官場還是在民間名望都極大。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他一生並無財產,反而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白帝城託孤時,劉備曾許諾:「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可是儘管新帝劉嬋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還是精忠報國,諸葛亮曾上書漢主劉禪表白心跡: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他說到做到,死後全如其言。

    因此後代對諸葛亮的敬畏之心很重,據說諸葛亮下葬時,十里八鄉百姓捧土為他添墳,無不失聲痛哭,甚至還有人主動放棄生計不去山中採伐,只為讓他有一個寧靜的安息之所。有記載說,諸葛亮死後常有百姓清明時節去掃墓。

    而且盜墓,作為古老的行當,也有自己的規矩和原則,其方式無非兩種,官盜和民盜。而諸葛亮作為民間聲望如此之高的存在,民盜們幾乎不會在這個上面打主意;而一生盡忠職守的諸葛亮歷來是官家大力宣揚的典型,因此也斷不會有誰會冒天下之大不緯去觸碰這一禁區。

  • 69859287958

    2019-08-09 22:51

    其一,墓中無寶

    諸葛亮墓至今未被到的原因大抵在於諸葛亮崇尚薄葬。諸葛亮生前曾留下遺言:殮以時服,無葬金銀。因為墓內沒什麼值錢的東西,所以,歷代的盜墓賊也就懶得光顧。

    其二,選址太過倉促

    「急就章」似的安葬也會使盜墓者興致索然。封建時代的帝王將相,都是生前修墓,有的修數年,有的甚至修數十年,恨不得把生前的風光全帶到墳墓中去。而諸葛亮則不然,諸葛亮是在北伐前線的軍營中病逝的,戰爭環境不允許,而且事實上他也沒有考慮身後之事。況且死時又是酷熱難耐的8月,遺體從病逝的岐山縣五丈原運到沔陽定軍山需要走約200公里的路程,需要穿過被李白稱之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褒斜古棧道,根據當時的交通條件,沒有幾天是到不了的。諸葛亮的遺體運到沔陽定軍山下,想必已經腐變,難免「急就章」似的安葬,這種情況也會使盜墓賊興致索然。

    其三,人格魅力高於一切

    最重要的一點,是諸葛亮的人格魅力。諸葛亮一生廉潔奉公,為了蜀漢政權,可以說貢獻了畢生的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一生的精神名片。諸葛亮曾上書漢主劉禪表白心跡:「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他說到做到,死後全如其言。陳壽在著《三國志》時對諸葛亮的評價是:「諸葛亮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規,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償,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認錯態度好)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狡辯不認錯)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償,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成(都)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智之良才,管、肖之亞匹矣。」這是對諸葛亮公允的評價。

    據傳,諸葛亮葬定軍山時,當地百姓無不失聲痛哭。人們念其身前為官為人,又無不愛惜他的墳墓。在當地,曾發生過十里八鄉百姓捧土為他添墳的動人場面,也有過為了他有一個安靜的安息環境,主動放棄生計不去山中採伐的動人故事。諸葛亮墓前有一副對聯生動說明了這一點,對聯云:「水咽波聲,一江天漢英雄淚;山無樵採,十里定軍草木香。」這也可以說是「生前得民心,死後亦鍾情」吧!諸葛亮一生廉潔奉公,死又死在前線,葬也葬得簡單,但他卻活在了人們的心目中。他的墳墓歷經1700餘年,仍然被保護得完好,這是人心所向的見證。而和他的墳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帝王將相,生前享盡榮華,死後又大興厚葬,但卻落了個暴骨荒野的下場。這說明,留下什麼都不如留下人心。這就是諸葛亮墓帶給人們的啟示。

    盜墓賊也是人,當他們的良知尚未泯滅時,也是不肯對億萬人心中的崇拜偶像下毒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100348498918

    2019-08-09 22:45

    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三國時期的謀士,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蜀國丞相,字孔明,號臥龍。他的一生充滿輝煌的傳奇色彩,民間所說的神機妙算,前算三百年後算三百年,指的就是諸葛亮的神通。就連死後,關於他的墓地的傳說,也是多種多樣流傳世間,以至於盜墓賊都不敢挖盜他的墓穴。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後安葬在定軍山,也就是今天陝西勉縣的武侯墓,這座墓自建造起一千多年都沒盜賊敢來此盜墓,因此還流傳了很多神奇的傳說。

    傳說一:諸葛亮死前曾囑咐後主劉禪,等他死後找4個大漢抬著他的棺材一直走到繩斷棺落,在棺材掉落的地方把他葬了,可是四個大漢抬棺走了很久,繩子一直不斷,四個大漢為了偷懶,偷偷的找個地方把他埋了。後來劉禪知道了非常生氣,把4個人殺了,從此再也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的墓穴葬在何處。

    傳說二:明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對諸葛亮很不服氣,自認為輔佐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輪功勞要比諸葛亮大,所以帶人去挖了諸葛亮的墓穴,結果挖出一塊石板,上面寫著幾個大字「伯溫添油點燈」,劉伯溫嚇壞了,當場跪地磕頭,叫人把墓埋好,從此再也不敢小看諸葛亮了。

    最後一個傳說更是離奇,與今天武侯墓邊的兩顆黃果樹有關,這兩顆樹長得彎彎曲曲非常難看。據說諸葛亮的老婆黃月英面相醜陋,但是他倆很是相愛,諸葛亮死後,他的老婆化作兩顆黃果樹長在墓穴兩邊為其遮風擋雨。傳說終歸是傳說,卻表達了後人對諸葛亮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