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廟的由來是什麼?
- 7182841549
- 閱讀量:0
- 2019-07-19 10:05
2019-07-19 13:56
「五道廟」顧名思義是供奉「五道將軍」的廟宇。道教認為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的助手和屬神。五道將軍掌管人的生死與富貴,是冥界的神。民間傳說中五道將軍可以決定世人的壽命時限,而且有同情心,會幫助和成全弱者實現理想,頗有正義感。其地位和權力堪比閻羅王。
五道將軍廟始建於1819年,藏式複式結構,坐落於准格爾旗西部的准格爾召(准格爾召是鄂爾多斯地區現存最大型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建築群),藏式複式結構。
准格爾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建築群)
五道廟
上文提過,按照道教說法,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的屬神,有監督閻羅王辦案和糾正其行為不公的權力,甚至可以代替閻王決定世人的壽命時限。隨著佛教的不斷傳入,道教的五道將軍跟佛系神靈體系相融合,在佛教的《十王經》中,已升為「五道輪迴王」。【據《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載: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神道);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為人神(人道);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神(畜生道);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餓鬼名也(餓鬼道);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獄人名。(地獄道)】佛教傳說,人死後,魂魄要到陰間過十道關卡,即人死後的「一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關」,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關」,五道將軍主管「三年」,是最後一關。
五道廟遍及全國各地,其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形象深受百姓喜愛,因此,許多地方百姓信仰他、供奉他。
2019-07-21 10:33
五道廟內供奉;五道將軍,人稱五道爺。屬陰間的神,掌管生死,冥神。在山西陽泉農村,村村都有五道廟。再小的村,村口路口也得修個五道廟。否則,人死了沒地方業魂。在我們大陽泉村,就有五個五道廟。死了人打發喪,每路過一個五道廟,孝子就得跪下燒紙業魂,必須燒黃表紙。五,表示五路,也代表土。願死者一路走好,入土為安。五道爺,屬道家的神。五道廟上的對聯:秦穆公敕封五道,漢高祖恩賜將軍。橫批:五路平安。
2019-07-19 12:59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在傾廢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明萬曆四十年(1612)、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兩次重修。五道廟有山門三間,左右設有男魂司、女魂司。正殿懸藍底金子「神威遠震」橫匾。兩旁楹聯是「持寶劍護衛五道,舉鋼鞭威震八方」。大殿中端坐的是五道將軍的塑像。 相傳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手下的屬神,專管人間的生死於榮「五道」指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禽獸道。而五道將軍會決定每個人走哪一條道[1]
中文名稱
五道廟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濰坊市
歷史沿革
王壽彭(1874-1930)曾叩拜仙師,許「若金榜題名將重塑金身」。王壽彭中狀元後,感恩仙師,鼎力助廟。1922年廟址從安樂街遷西南關。王壽彭親書山門橫匾「仙師廟」,內塑「老師傅」金身塑像。當年三月初八開光日,萬人空巷,盛況空前。「老師傅」貼近百姓,整個魯中,乃至東三省,有口皆碑,家喻戶曉,成為一大批百姓心中的保護神,香火常年不衰。[1]
現代五道廟
2008年10月19日,五道廟博物館在原五道廟遺址上破土動工,整體為三角型,成運動之態,鼎足之狀,占地8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由山門、五道堂、三聖殿、仙師殿、碑廊、展廳等建築組成。五道廟博物館的建築,將濃縮華夏傳統建築博大精深的藝術精華,展現莊重典雅的神韻風格,描梁畫棟,飛檐重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1]
五道廟歷史
老濰坊有一座香火十分旺盛的道觀古剎五道堂。位於濰城區西南關愛國路與人民路交叉口,此乃五條道路的交匯處,故稱五道堂,祭祀道教正神五道將軍,後在廟的南側建仙師廟,與五道堂毗鄰,祀仙師老師傅。成為國內少見的兩廟相依而存的奇特景觀。嗣後,兩廟合一,人們習慣地稱五道廟。
五道廟建於明代。早年此處溝壑縱橫,廟宇矗立在一個高崖之上,崖下流水潺潺,廟內松柏參天,鬱鬱蔥蔥,鐘聲悠悠,群鴉爭鳴,呈現出一派仙境。南部山區的溪水產年從廟前流過,經柳樹行子流向護城訶。溪水在此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大灣,名曰五道廟灣。傳說夜間廟內會有巨蟒探出,伸到大灣中吸水。明正德年間(1506-1520)濰縣知縣郭夢麟清正廉潔,作古後,邑人建祠堂紀念,因年久失修二傾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位于姓學士,查地形,恤民情,在「郭公祠」的廢墟上建起了五道堂。萬年四十年(1612年)重修。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再次傾圮,士人李應星曆時七年再修。懸匾額「五道神廟」,廟宇小巧玲瓏,斗拱飛檐,坐西朝東,十幾台階,出門三間,門內兩端分別是男魂司與女魂司,旨為亡靈之路。進院內有一甬道,直通正殿,內祀五道將軍,神明黑臉濃眉,虎目圓睜,左手執鞭,右手持劍,腳踏小鬼,威風八面。殿門橫匾藍底金字,上書「神威遠震」,兩旁楹聯是:「持寶劍護衛五道;舉鋼鞭威震八方」。大殿牆內嵌有清康熙年間重修五道廟的石碑兩座,五道將軍身邊塑有土地神一尊,五道將軍乃東嶽大帝的屬神,是一位剛直不阿。扶貧濟弱的正義之神。他與土地爺一起保護邑人出行平安,並執管通向陰間的諸事。院內設鐘樓、香火池。院牆上還建有關聖帝軍神龕。後殿祀送生娘娘,稱百子殿,專為人間送來新的生命。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劉以貴撰《重修五道廟碑記》載:濰城南門外,迤邐屈曲為道五,因建廟其上,而額之曰五道神廟,往來過者,皆禳取道焉。「包郵人們一路平安,四季平安。農曆五月初五是神道生日,祭祀朝拜者絡繹不絕,人生鼎沸。
【仙師廟】清朝中後濰邑西南關出現一神醫為民除病減災,老人鶴髮童顏,一身仙風道骨。但是後來老人突然失蹤,打擊疑惑之時,據濰邑「闖關東」的人說在東北見過這位老人。大家頓時明白了,這是一生靈得道成仙的化身。丁姓紳士倡議毗鄰五道廟建仙師廟。光緒二十九年(1903),王壽彭(1874-1929)重狀元後,為感恩顯示2,鼎力助廟,親書山門橫匾「仙師廟」,並提楹聯「仁術傳施能濟眾,虔誠祈禱自蒙庥」。山為門樓式,仙師廟與五道廟一牆相隔,莫阿婆的規模略小於五道廟。廟門朝東,門凹呈八字形,七級台階,兩旁置石獅一對,院內青磚鋪地,設大香爐一個,上空用瓦陵鐵皮製作的特大天棚來遮雨,上有兩個出煙的圓孔,人們說像是兩隻眼睛。大殿神龕用玻璃相隔,內塑老師傅金身塑像,外披黃緞斗篷,五縷長須,端莊慈祥;二師父,吳師傅分坐兩旁。神像前設供桌香案,擺有鐵磐、木魚、卦簽。大殿前方明珠上的楹聯為:「千處祈禱千處應,一方供敬一方靈」。大殿後,牆下方有一洞,稱為仙師的「洞府」。沿南牆有三間平房,乃主持道士所住,後院有地一畝,供外鄉人厝柩之所,當年三月初八開光日,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據90歲的胡鴻魁老人介紹說「大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華大戲院經理丁玉堂、銘新池經理郭訓誥、南新洋行經理姚雲峰等人都是濰縣出名的慈善家,他們倡議,將東北另一神明胡三太爺請來坐北殿(原五道將軍坐處」,三仙師與老三哥分坐兩邊「並對廟宇進行了修繕,使之更加富麗堂皇。正殿懸大紅橫匾,上書」有求必應「落款是」弟子姚雲峰「。(姚雲峰,奉天人)、贈送橫匾、帳子的不乏達官顯貴。復增醬園的二少爺被土匪綁票,多次送錢未果,後到仙師廟祈求老師傅,當夜少爺返回。掌柜陳德孚感恩神靈,敬獻大匾與帳子。駐濰軍隊韓復74師師長李漢章也呈大匾於廟中,諸神明貼近百姓,整個魯中,乃至山東三省,有口皆碑,家喻戶曉,老師傅成為一大批百姓心中的保護神,香火幾百年不衰,1968你那廟被損毀,但香火依然,曾明令禁香,但田頭巷尾,香火依然,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民俗,一種寄託將是根深蒂固。
【主持道長】由於香火旺盛,道觀的住持道人從未間斷過。清代無考,民國年間的主持有李國清,原籍青州鄭母,早年兄弟多人來濰,其他人多做瓦匠,因他有文化,出家人為道。葛師傅,東關人,私塾老師,半路出家,康家莊有一婦女,人生「神仙三老姑」平日在廟內做道姑,從事道教活動,初一、十五進香的人多,玉清宮的道士張信周,張祥坤、丁嘉善等過來協助。每年的三月初八,是五道廟的廟會,也就是老師傅的生日,全國的著名道長應邀來濰做法講道,平日,周圍百姓往廟裡送飯,又過生日的,就送肉丸子涼湯,廟會時,信徒送的食品不計其數,道士們可享用多日。解放後李師傅九十餘謝世,古廟交有西南關居委會代為管理。
【廟會】每年三月初八是廟會。老百姓有前夜燒頭香(指有早燒香者)的說法,傍晚人們就開始湧進廟堂,早燒香早受益。商賈或官宦人家趁夜色進香,舊社會騎馬坐轎;現代是轎車成行。主持以禮相待,施主慷慨資助。一夜不會間斷。各縣的香客們做早班火車紛紛趕來,無錢的農民步行一天一夜趕來的甚多。早六點,廟前已經是黑壓壓一片,車水馬龍,朝拜者大都是有車族或者上班族,早拜早歸。到了十點後。廟會形成高峰,水泄不通人滿為患。據老人講,五道廟會最多時達四五萬人之多,信徒則不計其數。
許過願的香客們開始大徹大悟,謝卻了紅塵太多的負重與鉛華,開始放下矜持擁抱春天,大家圍坐起來,唱歌、跳舞、宣洩著激情。儘是揚善積德、期盼、祝願、安康、祥和。有一老太的快板頗具新意,讚美勞動致富,歌頌盛世乾坤:「……修公路、建工廠、蓋大棚,養雞場,俺閨女當上了老闆娘。和諧生活多麼好,多虧上級的好領導!」圍觀者夸聲不絕;廟前幾位女信徒唱起了「詩經」,順便兜售印有經文的紅綢卷。他們當中不乏專業歌手的水平,無伴奏則能餘音繚繞,一位唱歌的中年婦女由於過於高興,竟然用擴音喇叭唱起了流行歌曲,忽然忘了詞,傻了,頓時惹得大家捧腹,自己也笑的彎了腰。廟後幾位信徒打起鑼鼓扭起秧歌,老太太中還有幾位年輕的姑娘,她們扭得很開心。廟北面有人免費的供應粥,用現代化的一次性杯子,周圍擠滿了喝粥的人,像是舊時的「賒飯」。周圍還有一些老太太圍坐在一起,唱歌、講道、給小孩拜乾娘。大部分信男信女以燒香燒紙來祈求神明。周圍濃煙滾滾,紙花飄揚,老人、年輕人、男人、女人都有,他們虔誠的跪拜在地上,寄託著自己精神的需求。千百年來,人們在重複著那句老話:「信則有,誠則靈」的不朽的信條,憧憬著自己美好的未來……78歲的老翁說:「我當過十幾年的兵,我祈禱的目的只有一個,願天下永遠太平!」說的那麼簡單。乾脆。還有人在唱著古人唱的老調:「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補路人;前世修來今世受,今世修積後世人,三世因果說不盡,龍天不虧積善人,」還有人唱道:「泰安山上一棵松,孝敬老人是傳統;不孝之子有一天,必遭天打五雷轟」……菲刻意,自願的。傳統的道德與良知,變成了民眾心聲的傾訴。本能的與神交流,天地合一,達到心理的平衡,這是歷史文化遺產的公示,民眾解脫苦難的精神寄託,是生靈的呼喚與嘆息。凝聚,在延伸。
廟會又是一個物資交流大會,是一個文化交流大會。人們平日所用的生活、生產用品在廟會中都會見到,在過去的廟會上,各種工藝品琳琅滿目,糖稀人、糯米人、布老虎、鼓當子、紙風車等等。還有變戲法的、唱大戲的、打拳賣藝的、說大鼓書的、拉洋片的五花八門,讓人們盡情的享受歡樂。小吃、美食,那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原來是本土的名吃,如刀切糕、歡喜團、梨膏、綠豆丸子、麵條、煎包、水餃、鍋餅等等。目前外地的名吃占據廟會,新疆、內蒙的烤肉串,大連、青島的烤魷魚,紹興的臭豆腐,北京的糖葫蘆……隨著人流,是一派現代化的強刺激,搖滾樂,震耳欲聾,商販們隨著音樂,搖晃著屁股,嘶聲力竭的叫賣著,全國各地的名小吃大顯身手,進完香的信徒們可大飽口福。一韓姓小販偷偷對筆者說:「一年生意今日最好,幾千元進賬。」
五道廟是一座道觀,後於仙師廟合為一廟,老師傅成為五道廟的主神。多年潛移默化,已經成為了濰坊民間的福星、除病消災,真誠奉獻的人格化身。「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為翼羽,以其他鬼神崇拜為補充,形成相對穩固的郊社制度,是維繫社會秩序和家族體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國人心靈的精神源泉。」
2019-07-19 12:27
五道堂坐西向東,供奉五道將軍。五道將軍俗稱道神或路神,屬我國土生宗教———道教的一個神靈。按照道教說法,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下屬的神靈,掌管世人的生死與榮祿。五道將軍頗富同情心,他能幫助、成全弱者實現自己的理想,是個具有正義感的神靈。
清末以前,我國的很多城市裡建有五道廟。僅老濰縣一帶就建有兩處。一處是西南關的這座五道堂;另一處位於老濰縣東城(東關),這一處未見相關情況記載,僅有一條五道廟街可提供旁證。
1948年濰坊特別市設立時,東城五道廟街是一條南北走向、長約0.2公里、寬約3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南起南下河街,北到葉挺街(今奎文區東風東街)。據記載,這條街道因建有道教寺院五道廟而得名。五道廟街在解放初期註銷名稱併入南下河街,1997年整體拆除,原址在今奎文區國美家電城內———這是與老濰縣五道將軍有關的一個小插曲。
全國各地所建五道廟一般都供奉五道將軍。但在有的地方,除了五道將軍,還有五盜將軍,俗稱盜神———五個有名有姓的盜寇杜平、李思、任安、孫立、耿彥正等人死後陰魂不散。民眾為避免失盜,便祭祀他們,祈求他們手下留情。五道將軍與五盜將軍,發音相同,名稱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義卻大相徑庭。
老濰縣五道堂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系在傾廢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郭公祠是供奉明正德年間(1506至1521年)濰縣知縣郭夢麟的祠堂。五道堂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
據有關文史資料記載,五道堂山門建在高約一米半左右的廟台上,登上十餘級石階才能上去。山門是三間房屋的建築規模,山門左右設有男魂司、女魂司,八字形廟牆兩面鑲嵌石碑。五道堂正殿殿門上懸藍底金字「神威遠震」橫匾。殿門兩旁的楹聯是「持寶劍護衛五道,舉鋼鞭威震八方」。大殿中端坐高大的五道將軍神像,五道將軍一手高舉鋼鞭,一手扶膝,勇武而威嚴。前麵塑一紅袍文官,手捧笏板;四大神像矗立兩邊,手持大刀寶劍等兵器,怒目直視,令人望而生畏。殿前院內建有鐘樓、香火池,還栽有四株古松,遮雲蔽日。院內北側,還建有關聖帝君神龕。
當地及周邊民眾遇有喪事,一般要到五道堂進行「送漿水」「報廟」儀式。民眾平時也會到百子殿祈求「早生貴子」。另外,兒童受到驚嚇後精神恍惚,不能恢復常態,去醫院可能查不出什麼毛病,這種情況在當地俗稱「掉了魂」,民眾也習慣於向五道將軍求助。方法是夜深人靜時敞開自家門,拿九張祭奠用的黃草紙(其中一張用毛筆寫上豎排格式的專用祝詞)到附近尋找一處十字路口燒掉,然後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呼喚孩子回家,一邊回到家中在病童的臉上、身上撫摸幾下即可。專用祝詞是:「蕩蕩遊魂何處留存荒郊野外遍地搜尋路有路神五道將軍遊魂附體重加精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九……(九個九字一筆寫成)」。據說靈驗得很。
仙師廟及其神靈
其實,老濰縣五道廟的名聲以及對民眾生活的特殊影響主要來自與五道堂僅一牆之隔的仙師廟。
仙師廟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原址在老濰縣西城(濰縣城)安樂街北端的北城牆邊。
1948年濰坊特別市設立時,安樂街東段為東西走向,西段為南北走向,是一條長約0.28公里、寬約4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取「平安快樂」之意而得名,東起梁家巷(今濰城區曹家巷),北到北馬道。安樂街1967年取「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之意改稱紅旗後巷,1981年恢復原名稱,1988年整體拆除並註銷名稱,原址在今濰城區十笏園小區內———這是與老濰縣仙師廟有關的一個小插曲。
1922年,仙師廟移至濰縣五道堂的南鄰重建。重建後的仙師廟在原安樂街仙師廟的西南方向。仙師廟有一個小門與五道堂相通。
仙師廟也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廟宇,供奉俗稱為「老師父」的仙師。從史書中查閱不出仙師「老師父」為何方神靈。民間傳說仙師「老師父」為鐵狸子、狐狸或黃鼬中得道成仙的神靈。
當地民間關於仙師「老師父」來歷的傳說是:清末民初,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自東北方向來到濰縣西南關。他醫道高明,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老者後來突然失蹤。大家便聯想起五道堂南側的一處類似於鐵狸子、狐狸或黃鼬洞穴的斜坡狀洞口。有人甚至活靈活現地說自己親眼看見老者化作一道白光進入洞穴。一傳十、十傳百,民眾便對那處洞穴頂禮膜拜,稱老者為仙師、老師父,祈求健康多福,不幸染疾的民眾祈求老師父保佑早日康復。據說也靈驗得很。
按照民間傳說,「老師父」共有兄弟六位,其中的五位得道成仙,「老師父」的道行和威望最高。人們把「老師父」及其兄弟看作是福運、友善、祥和、治病除災的人格化身。1922年,濰縣一位丁姓士紳倡議在五道堂南側斜坡狀洞口處重建仙師廟,故居在附近西南關新巷子的清末狀元王壽彭篤信「老師父」,不僅鼎力相助,還為廟宇題寫了匾額和楹聯。
西南關新巷子即老濰縣著名的「狀元胡同」。1948年濰坊特別市設立時,西南關新巷子是一條東西走向、長約0.2公里、寬約兩到4米的普通城市街巷,因在西南關一帶形成街道的時間較晚而得名,東起南關党家灣崖(1992年整體拆除,原址在今濰城區党家灣小區),西到三義廟街(1993年整體拆除,原址在今濰城區五道廟小區)。西南關新巷子1967年取「力爭上遊」之意改稱上游東巷,1981年恢復原名稱,1992年、1993年分兩次整體拆除並註銷名稱,「狀元胡同」便不復存在,原址在今濰城區党家灣小區、五道廟小區。「狀元胡同」的有關情況見拙作《漫話老濰縣的城門》(載《濰坊晚報》2009年3月1日12版),在此不復贅述。「力爭上遊」一詞取自中共八大二次會議(1958年)提出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無獨有偶。在昌樂縣喬官鎮一帶也有關於「老師父」的傳說:喬官鎮有個梁家莊。梁家莊有一棵粗大的「宋槐」。這棵自宋代立村時就有的古槐,由於年久,樹幹空了,裡面可以盛得下五六個人。明代,裡面住進了一隻鐵狸子,並得道成仙。清代,鐵狸子另尋住處,搬到濰縣一帶去了,那裡的人們給它建了一座「仙師廟」。因為鐵狸子得道成仙於梁家莊的老槐樹,所以只有梁家莊的人敢叫它「鐵大人」、「鐵老仙師」,其它地方的人都不能在它的名字前面加個「鐵」字,若是有人膽敢犯了忌諱,必定遭到它的報復。因為有這個傳說,濰縣(濰坊)民眾甚至專程到昌樂梁家莊祭拜「老師父」得道成仙的地方。
根據有關文史資料記載,仙師廟建有木柵欄廟門,兩旁各置一座坐望式石獅以示守護。據說,南側的石獅口中雕有舌頭,俗稱「靈巴」(濰坊方言,意思是會說話);北側的石獅口中無舌,是「啞巴」。「仙師廟」的匾額和「仁術博施能濟眾,虔誠祈禱自蒙庥」的楹聯,嵌刻在石頭上並鑲嵌在廟門的上額和兩側。仙師廟正殿規模不大,卻也畫棟彩柱,雕門透窗,頗為精緻。神龕以隔扇相間。清秀的老仙師塑像,和顏善目,栩栩如生,身披斗篷端坐中央,人們都稱他為「老師父」。左右分別是「二仙師」和「五仙師」的塑像相伴。堂廊供案底下建有「老師父洞」,上面用木板掩蓋。正殿後牆外留一洞口,洞口上方建有一座小型廟宇式建築,該建築可以從三面出入。正殿前有方型鐵製大香爐,供進香之用。從廟門到正殿前是比正殿還高的起脊鐵棚,鐵棚與殿堂連在一起,外觀就像是一座大殿。鐵棚內時常張掛著諸如「有求必應」、「神到病除」等感恩牌匾和錦旗。鐵棚的北側有角門與五道廟相通,南側有僧舍三間,一名道士作為廟宇住持長年住守。仙師廟重建二十多年後,又有人傳說,「老師父」兄弟中的老三已回來與之團聚,於是又有人出面倡議湊錢,於1946年利用五道堂與仙師廟的兩面山牆之間的空間,修建了「三仙師」神龕,其左右加塑了「胡(狐)三太爺」和「老三哥」神位,新增添的設施稱為「三仙祠」。由此可見,仙師廟屬於動物崇拜類廟宇。
仙師廟建廟時間較晚,但打從重建後它的香火之盛卻一直超過當地的任何一處廟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善男信女不約而同,紛紛到仙師廟頂禮膜拜。農曆三月初八是「老師父」的生日。在這一天向老師父拜壽許願的信眾,不僅帶著香紙、奉錢,還有雞、鴨、魚、蛋、點心、麵食等各種供品,香案上擺不下,絕大部分都從老師父洞口送入洞內。據知情人透露,老師父洞內放置一口大缸,從洞口投入的供品都掉在缸內。廟會結束後,掀開洞蓋板便可取出供品。這樣,一天下來,廟內便可收到不少錢財、飯菜和食品,一般由道士、廟會執事和幫忙者分享。這天,廟裡廟外,人群涌動,摩肩接踵,一整天香火不斷,青煙繚繞,紙灰滿天。當時的五道廟具有深溝層崖的地貌特點,四周都是墓地農田。前來趕廟會的婦女們,頭插松柏、針線,肩挎覆蓋紅色包袱的箢篼,遠道而來,三五成堆地席地而坐,有的誦經、念佛,有的說道傳教,還有的「拜乾娘」、「結親」、「許願」。溝下坡上人山人海。
農曆三月初八是「老師父」的生日,同時也是五道廟廟會日,五道廟一帶更是熱鬧非凡。據說,廟會當日的凌晨兩三點鐘,五道廟附近就開始熱鬧起來,挑擔的、趕車的從四面八方趕來。到早上七八點鐘,人就非常多了,五道廟前的五條大路上,滿滿的全是人,說書的、唱戲的,打拳的、耍猴的、賣藝的,吹糖稀人的、拉西洋片的、賣濰縣地方小吃的,十分興盛,附近十里八村的民眾也會趕來逛廟會。有時進香趕會者可達上萬人。五道廟廟會成為民國時期當地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的廟會。
因為是一個貼近民眾生活的土生神靈,「老師父」對當地民眾的信仰取向至今發揮著其它宗教所奉神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五道廟的演變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經過有關方面多次干預,五道廟一帶公開的供奉活動逐漸停止。但由於仙師廟供奉的「老師父」是一個貼近民眾生活的土生神靈,當地篤信「老師父」的民眾一直有一定規模。兒童「掉了魂」,民眾依然習慣於用傳統方法向五道將軍求助。只是此類活動一般改為隱秘進行。只要不公開進行、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有關方面對此也多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寬容態度不予干涉。
1966年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全社會號召「破四舊(資產階級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立四新(無產階級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這一類活動便劃入嚴禁之列,一度完全絕跡。因失修,五道堂與仙師廟所屬的建築物於1968年徹底拆除,原址改建為濰坊制鎖廠及當地居民委員會所辦實體用房。
1978年以後,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對普通民眾的信仰取向採取越來越寬容的態度。當地民眾便逐漸恢復原來的傳統習慣,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特別是傳說中的農曆三月初八「老師父」生日這天,民眾自發到五道廟原址祭拜,而且活動規模越來越大。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當地民間要求在五道廟原址重建五道堂與仙師廟的呼聲一直很高。當時曾成立濰坊五道廟籌建辦公室,並籌得一些善款。後來五道廟籌建辦公室逐漸偃旗息鼓。
2008年,濰坊市拆除五道廟原址及其附近的建築物,並結合這一地帶進行的拆遷改造活動,在五道廟原址開工重建五道廟博物館。據了解,建成後的五道廟博物館整體將為三角形,成運動之態,鼎足之狀,占地8畝,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由山門、五道堂、三聖殿、仙師殿、碑廊、展廳等建築組成。五道廟博物館建成後,將成為濰坊市區開展群眾性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文明進步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新載體。[1]
現五道廟博物館
概括
五道廟博物館是濰坊市濰城區的重要文化工程,建成後不但將成為休閒朝聖的場所,知名的旅遊勝地,而且將成為鳶都濰坊的靚麗名片和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方平台。
共3張
五道廟博物館
五道廟博物館計劃在原五道廟遺址上重建。五道廟,因處五條道路的交匯點而得名;建於明,興與清;又名五道堂、仙師廟,俗稱老師傅廟,實為兩廟合一的奇特景觀。廟內供奉道教正神「五道將軍」和廣行善事得道成仙的「老師傅」。
歷史上,五道廟的興盛,主要得益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當年古剎掩映,鐘聲道號,香菸繚繞,香客甚眾。後經清末狀元王壽朋等文人學者、名流賢達鼎力自助,有了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五道廟博物館牴觸濰坊市濰城區愛國路中段西側,整體為三角型,成運動之態,鼎足之狀,占地10畝,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由山門、五道堂、三聖殿、仙師殿、碑廊、展廳等建築組成。五道廟博物館的建築,將濃縮華夏傳統建築博大精深的藝術精華,展現莊重典雅的神韻風格,描梁畫棟,飛檐重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
五道廟博物館建成後,將以人為本,溝通心靈,啟迪善良,並開展學術研究,編撰書籍,設立展室等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文明的進步與和諧社會的建設。
本館理念
中國文聯八大、中國作協七大會議報告中提倡:「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建設和諧文化,是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莊嚴使命。一切有思想,有抱負的文藝工作者,都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的文藝創作活動中去;都要密切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積極反映人民心聲……積極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濰坊市五道廟博物館就是根據會議精神設立的,旨在傳承弘揚歷史文化,承前啟後,推陳出新,促進經濟,服務社會。對於古代文化,我們將秉承古為今用,與時俱進為宗旨,貫徹挖掘、探索、整理、提高的方針,剔除糟粕,吸取精華,在傳承和創新中穩步前進。在具體事實上,做到以人為本,實事求是,溝通心靈,啟迪善心,安撫大眾,和諧社會,博愛廣施,仁慈濟世。
五道廟博物館不僅是要打造濰坊歷史民俗文化的一處展示平台,更是要成為靚麗都市中的一處清淨的休閒會所,更好地推動濰坊經濟文化雙繁榮,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我們通過在館內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文化活動來彰顯我們的建館理念,整理和弘揚濰坊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傳承歷史精髓,開闊民眾視野,豐富市民生活,如:成立五道廟博物館文化研究會;設立廟宇、民俗文化展廳;編輯出版五道廟博物館文化系統叢書;開展有關易經、養生、廟宇及道教文化等講座交流活動
2019-07-19 13:39
五道廟建於明代。早年此處溝壑縱橫,廟宇矗立在一個高崖之上,崖下流水潺潺,廟內松柏參天,鬱鬱蔥蔥,鐘聲悠悠,群鴉爭鳴,呈現出一派仙境。 南部山區的溪水產年從廟前流過,經柳樹行子流向護城訶。溪水在此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大灣,名曰五道廟灣。傳說夜間廟內會有巨蟒探出,伸到大灣中吸水。 明正德年間(1506-1520)濰縣知縣郭夢麟清正廉潔,作古後,邑人建祠堂紀念,因年久失修二傾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位于姓學士,查地形,恤民情。 在「郭公祠」的廢墟上建起了五道堂。萬年四十年(1612年)重修。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再次傾圮,士人李應星曆時七年再修。 懸匾額「五道神廟」,廟宇小巧玲瓏,斗拱飛檐,坐西朝東,十幾台階,出門三間,門內兩端分別是男魂司與女魂司,旨為亡靈之路。 進院內有一甬道,直通正殿,內祀五道將軍,神明黑臉濃眉,虎目圓睜,左手執鞭,右手持劍,腳踏小鬼,威風八面。殿門橫匾藍底金字,上書「神威遠震」。 兩旁楹聯是:「持寶劍護衛五道;舉鋼鞭威震八方」。大殿牆內嵌有清康熙年間重修五道廟的石碑兩座,五道將軍身邊塑有土地神一尊,五道將軍乃東嶽大帝的屬神,是一位剛直不阿。 扶貧濟弱的正義之神。他與土地爺一起保護邑人出行平安,並執管通向陰間的諸事。院內設鐘樓、香火池。院牆上還建有關聖帝軍神龕。後殿祀送生娘娘,稱百子殿,專為人間送來新的生命。
2019-07-19 13:34
五道廟就其名稱來說,應供有五道將軍。 按照道教說法,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的屬神,並且是重要助手。他掌管世人的生死與榮祿,是陰間的大神,地位比閻羅王前的判官都高。古典小說中的五道將軍似乎可以代閻羅王決定世人壽限。但與閻羅王不同的是,他頗具同情心,能幫助、成全弱者實現自己的理想,是個具有正義感的冥神。 傳說中還有另一種說法,說五道將軍是盜神。認為「五道」之意出自《莊子·胠篋篇》:「盜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先入,勇也;後出,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這實在荒謬之極。由於人們把五道將軍說成了盜神,所以又有人將其訛為「五盜將軍」,成了五個有名有姓的盜寇,即杜平、李思、任安、孫立、耿彥正。他們死後陰魂不散,又在當地作祟,一些百姓恐於失盜,便祭祀他們,祈求他們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