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當年炎熱的夏天,在大雜院搖著扇子乘涼的日子?
- 73599467975
- 閱讀量:0
- 2019-08-01 13:32
2019-08-01 23:56
被這問題思緒瞬間拉回了小時候。
小時候家在農村。尤其是放暑假的時候,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也沒有現在這麼熱。
每天晚上吃了晚飯,大人們拿著板凳和蒲扇就喜歡坐在路邊乘涼。
晚上走在街上,多是三五人扎堆。男人們聚在一塊打撲克,而女人們則在張家長李家短聊的熱鬧。
而現在,夏季的夜晚沒了以前的涼爽。也沒人再願意上街乘涼,在家裡吹著空調把玩著手機。
2019-08-01 23:40
每到伏天兒,都是四季里最難熬的日子。熱得四脖子汗流,烤得渾身上下冒油,悶得沒處躲沒處待,真想找一個地縫兒鑽進去。「三伏天」閒的沒事幹的一通兒牢騷。俗話說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立冬。」這是我們這的順口溜。
那沒電扇、空調的日子,住在大雜院的人們是怎麼熬過這酷暑季節的?想聽嗎?那就閒嘮會吧。
以前人手離不開大蒲扇,應該是很規範的院內街頭一景。
吃完晚飯,院外大槐樹下,「三缺一嘞」,鄰家黎大爺沖院裡喊了一嗓子,「來嘍!」一下就出了仨。你謙我讓,章叔先坐定了。說好了輪撥兒,誰臭,輸了誰下。那二位也沒再回屋,跟旁邊瞅著。隔兩步遠,吉大爺與朱大爺兩位老象棋友仍然坐在老地方。這二位爺挺逗,對壘了二十多年,誰也不服誰。一到伏天,不用誰請,默契自到。
「敲三家」的撲克遊戲,屬於夏暑最聚齊兒的娛樂誘惑。六人分兩撥兒,隔一人一頭兒的。六人嘴都不閒著,後面看牌的主兒更是碎嘴子。這邊一句:「您瞅瞅,該砸他就砸他!過了這村可就沒那店嘍!」那邊跟一句:「別瞎支招啦!您知這手裡啥牌嗎?叄二倆尖兒,弄死你。」看熱鬧的,比局內人都急——這還是閒玩兒,大人孩子都一個德性。
一幫子女人家,聚一塊堆兒更顯熱鬧非凡。納鞋底、織毛衣,勾窗簾、搓絲線,推竹車、看孫子,閒一嘴、淡一句。張家不長、李家不短,鹽咸醋酸、聊得甚歡。
您問了,那會兒小屁孩幹啥?閒不住,作業寫完了,沒一個家待著的。偶爾看到聽到賣冰棍的那叫一個開心興奮,眼巴巴的望著看看哪個小夥伴買了,給我吃一口,舔一下。哈哈是不是有同感.
藏貓貓,純屬小兒科遊戲;跳房子,沒啥技術含量;跳皮筋,踢毽子,打尜尜(陀螺),摔泥巴,彈溜溜蛋,打地寶,玩膩了嫌煩,再推推鐵環,。一嘀咕,乾脆溜達到村口小河裡游泳:既練了身子骨兒,又涼爽並冷卻了煩躁。就這麼著,把游泳當玩,我沒跟哪位師傅正經學過。幾位發小就結伴去了幾次河裡游泳。先練憋氣浮水,再練腿腳協調,後練蛙游之道。再後來,身浮水面,敢閉眼靜待著。不過其中有一次差點淹死,救出來的時候都煩白眼了嗚嗚X﹏X。
三伏天,知了猴(蟬、知了,爬蚱,)全都攀上了樹杈。天越熱越叫得歡,知了聲嘶力竭的吶喊,就怕沒人知道天很熱一樣。不過大中午聽知了亂喊,耽誤了睡覺,也煩。
粘知了猴,那是兒時樂此不疲的事了。竹竿裹瀝青,專門探蟬鳴。悄聲泯氣,手握長竹竿,三兩一夥,專門奔著聲響兒去。幾秒鐘,小小的知了就成了「俘虜」。那會的俘虜有倆用途:一是賣給藥店,換回些零花錢;二是用竹籤子把唧鳥穿成串,再點一小堆火,燒烤唧鳥的味道至今還記得。
誰家買一西瓜就成全院福利
院子裡有位老鄰居,人稱「寬爺」。這位爺特有意思:竹躺椅、厚木屐,小戲匣子、大把茶缸子,旁邊蹲著個竹坯子大暖壺。手閒著,從來不拿大蒲扇。標著「抓革命,促生產」的大茶缸里總是黑黢黢的。寬爺說了,這缸子「全都是茶養的魂兒」。人問:您不熱嗎?猜寬爺怎回話?
「這天,就得拿茶頂著,啥飲料也都瞎掰。天熱出汗很正常,這還緊著排毒呢!多年暑夏,咱扇子還就不使。」
老爺子接著說:「茶灌足,汗出透,心靜就自然涼。天再燥,人也不能浮躁。大伙兒營生各不同,遇到什麼事兒也得心平氣和。不為了別的,還不都是為了順順噹噹度過三伏天!!」您瞧瞧,這覺悟,哪找去!
哈哈現在想想真的想回到過去,現在的人住在同一棟樓里,哪怕是對面的鄰居,有可能都沒說過話,也不認識。回到家裡面各自關上自己的門,那種鄰里感情真的沒了。
2019-08-01 21:45
這是暴露年齡的問題啊……小時候的夏天最喜歡吃著冰棒,坐在大樹下和爺爺奶奶坐一起乘涼,知了在大樹上叫,爺爺坐在竹椅子上瞌睡,奶奶為我扇著蒲扇……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眼前回放……
2019-08-03 17:53
記得,那時候,晚上沒有燈,一到夏季,整條胡同的小夥伴全都圍在一棵百年黃角樹下乘涼,而大人們拿著蒲扇,不時為我們扇扇,驅趕蚊蟲。我們則聽大人們講著各種民間故事,那種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2019-08-02 06:11
我記得,那是童年時溫謦的畫面。
2019-08-01 23:44
記得,爺爺每次還用麥子換西瓜,然後夜裡睡在外面,床上弄上蚊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