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你學的第一首古詩嗎?現在能否背的出來?
- 66434494675
- 閱讀量:0
- 2019-08-02 12:53
2019-08-02 19:57
在我們小學時候,比較忽略古詩。只到五六年級才有詩詞課文。而詩詞都以毛主席詩詞為主課。記得有一課毛主席詩《卜算子一詠梅》,
風雨送青歸,
飛雪迎春到。
己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這首詩由老師講解了詩意,背景及以景喻人的寫法,要求我們背誦下來。在《詠梅》詩的介紹處,我偶爾看到由古詩陸游所作的《卜算子一詠梅》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己是黃昏獨自愁,
更署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著塵,
只有香和故。
據說,陸游這首詩很得毛主席欣賞,並按這詞牌遂填寫了自已的《卜算子一詠梅》。所不同的是毛主席的樂觀主義與陸游的悲觀情緒徑謂分明。
這就是我較早所接觸的古詩。
更正(上面的古詩作者應該是陸游不是崔景)特此更正
2019-08-02 18:49
《自由體詩》
——(我只會背我自己寫的詩,別人寫的詩,我一句也不會背)
——(郴州)
小城郴州人不多,一條郴江穿城過。
城分兩地南與北,男約女來女男約。
——(我)
土生土長在郴州,一生未向「外地」游。
只因錢少無所余,方困「東南西北」頭。
——):註解。東南西北,指,郴州城裡的東街,西街,南街,北街。
2019-08-03 21:46
古詩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走進古人、感受古人的重要方式;已到而立之年,方感古詩文積累的匱乏,每每聽到領導、專家、同事引經據典、侃侃而談,頓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仰慕之情,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說到小時候學的第一首古詩是:
詠鵝
唐代: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是一首很貼近兒童生活的古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據說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問了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2019-08-02 21:32
您好!我是風兒清,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我人生第一首所學的古詩,直到如今還記憶猶新,能夠熟練背誦,這首詩就是《鋤禾》。農民伯伯在烈日下擦著汗除草的畫面,從小時候就印在我的腦海里。一、人生第一首詩讓我懂得愛惜,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
《鋤禾》是唐代李紳的詩作,全詩如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只要我有浪費糧食的行為,媽媽就讓背我這首詩,總覺得那一粒一粒的白米飯就像老農的汗水。現在我的孩子吃剩飯,我也會讓她背背這首詩《鋤禾》,要讓現在衣食無憂的孩子,懂得糧食來之不易,每個人都應當珍惜。
我父母是普通工人,他們生活很節儉,不喜歡浪費的行為。
記得小時候,媽媽在我碗裡放了青菜,我不喜歡青菜的苦味,就連那碗飯也不願意吃。媽媽對我說,每一顆飯都是辛苦來的。這時,烈日下農民鋤禾的形象就會出現在眼前,我就會乖乖吃飯。
父母不僅言傳身教,還通過學習古詩,讓孩子從小懂得節約,反對浪費。傳統文化和良好習慣,就是這樣在家庭里傳承下來了。
二、從小學習古詩詞,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確實是受益匪淺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這些古詩詞中不僅語言美、意境美,更是融入了古人的智慧。從小讓孩子誦讀、理解古詩詞,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文字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比如:節約、愛心、感恩、孝順等等。這是家長給孩子的知識財富。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悉心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不可缺少。
2019-08-11 11:20
收藏這個問題很多天了,但是很遺憾除了我以外,只有另外兩個人收藏。這說明大家可能已經忘記了原來自己學的第一首古詩,或者說更能夠說明的是,大家對文化這一塊不是很重視,大家都不太注意這一個板塊。這真是一件遺憾的事。
我學的第1首古詩在前面已經有人回答過了,就是《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上面的詩是我自己打的。小孩子時期只是搖頭晃腦機械背誦,現在看來卻是一幅美好畫面。
《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想一想我們在7歲的時候還在做什麼?是在玩泥巴,或者在跳皮筋。也可能是在玩彈珠遊戲,捉人遊戲。現在的小孩子,7歲的時候應該是手機不離手,看著電視玩著電腦吧。但是駱賓王在7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寫出流傳千古的這麼美好的詩句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古詩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學學習的豐富資源。現在應上級的要求,我們這邊的語文課本已經全部改為部編版,要求的唐詩宋詞等經典篇目的背誦增加到了135首。這足以看出教育部對背誦經典詩詞,傳承中華文化的殷切希望。
說實話,我並不太喜歡給小孩子太大的壓力,背誦那麼多的篇目。中華文化的瑰寶詩詞是用來欣賞的,而不是作為考試內容為難孩子的。真心的希望有一天在社會物質高度發達的時候,人們能夠靜下心來,慢慢的品嘗詩詞的芬芳。
我是i微觀教育,專注教育領域的問答。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用,那我十分榮幸。還請評論、轉發,關注我哦。謝謝!
2019-08-02 18:4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老爸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每天晚上上床睡覺,總是趴在床沿上,教我和哥哥背誦古詩詞,印象最深的就是這首「床前明月光」。因為,好幾個晚上,剛好窗外月色皎潔、月光如水。
後來,我有了姑娘,我就教她背誦古詩詞,當然少不了這首「床前明月光」。但是,不是趴在床沿上,而是在她滿大廳里跑。清楚的記得姑娘一邊背詩,一邊萌萌地抬頭看月亮、低頭思故鄉。
再後來,這首美麗的詩詞,被趙本山那老傢伙給糟斤了,變成「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要不及時擦,整不好還得髒。」等我再把它拿出來教我外孫女時,怎麼教小東西就是往老趙那跑偏,氣得我血壓蹭蹭往上竄。
咳,這挨千刀的老趙,害了整整一代人啊,哈哈
2019-08-02 16:35
《蟬》
唐 ·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019-08-02 16:26
我學的第一首詩是《畫》,現在的小朋友一般不會學這首詩了,因為它太口水化了。
畫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2019-08-02 16:13
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2019-08-03 19:27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019-08-02 21:51
春眠不覺嘵,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嘵
2019-08-02 23:30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滿滿的回憶,兒時最愛念的一首詩
2019-08-03 10:42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2019-08-02 18:35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2019-08-02 15:43
李白的詩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