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的弓是用什麼材料製造的?
- 72082552674
- 閱讀量:0
- 2019-08-08 10:41
2019-08-08 15:00
我是木亢明,我來為你解說歷史。
弓起初作為古人狩獵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成為戰場重要的兵器,而弓箭兵,騎射兵也一直在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中處於很重要的軍隊占比。
那麼今天我就來講一下弓的發展史,從國內到國外。
遠古的時候,弓的製作很簡答,僅僅是一根樹枝彎曲下在兩頭綁上有韌性的藤蔓就是一張簡單的弓了。慢慢隨著朝代的發展,這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人們開始主要弓身和弓弦材質的選擇的。也根據地區的不同發展出適合自身的弓。
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弓無疑極具代表性。首先我在這講一個小知識,不要只以為遊牧民族所掌握的地域僅僅只有草原那麼簡單,森林同樣是重要的資源。在北方的森林往往被很多民族認為是祖先靈魂集聚地,現在這種傳統也在東北的一些地區依舊流行。
同樣遊牧民族的弓大多以杉木柘木等硬實木為弓的主體,再加上牛角羊角等動物角作為弓身內附在上面刷上一身動物膠,這些膠大多是用牛筋羊筋等熬製而成。這樣製成的弓普遍較短,不過射程遠且主要適合馬上騎射使用,靈活易使用。
弓弦方面北方人大多採用馬鬃來製成,成本低廉且較多容易獲得。
那麼南方的弓又是如何呢?南方的弓身種類可就很多了,因為南方植被茂盛,有木也有老藤有竹等弓。不過由於南方木質的較為軟所以沒有北方的弓射的遠。不過古人的智慧還是很大的,南方人通過加長弓身的長度來增加射程。
長弓便這樣屬於南方的專利,同時在膠上面由於南方大多以水牛為主,角大熬煮出來的膠也比北方黃牛角熬出來的膠好。再加上地利的優勢,魚鰾熬出的膠和牛角膠混合在一起能大大增加弓的延展性。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黃魚鰾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
弓弦方面南方人大多採用蠶絲製成,這樣的弓弦效果最好,不過由於材料的昂貴而無法普及開來。
而複合弓的誕生也大大增加了弓的射程與威力,清朝作為遊牧民族起家且年代久遠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製造弓箭的巔峰,重型的弓拉力可達到70公斤以上,弓身可到1.8米之長,有效的射程達到400米左右。
不過隨著火器的發明,弓在被逐漸淘汰中,只有在一些興趣愛好者中可以看到弓箭的身影。傳統的弓也僅僅只有北京幾個老字號的師傅會做了。
2019-08-08 17:51
除了四大發明,我們的祖先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還發明了許多東西,弓箭就是其中一樣。根據文史記載,黃帝有一個兒子,名為天祿,他在捕獵時,無意發明了弓箭。而弓箭的誕生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非常重大,因此黃帝親自賜他姓氏為「張」。 天祿當時是用什麼材質製作的弓箭,我們如今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從古墓中挖掘出的弓箭來看,古人製作弓的材料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用竹子製作弓,竹子的彈力很好,不過時間一長,就容易變脆。第二種是用動物的角製作弓,非常經用,就是製作成本高了些。還有第三種材料,那就是木材了。紫杉、樟木、柞木都是製作弓箭的樹木。樹木好找,動物角卻難得,聰明的古人於是將木材和角一同拿來製作弓子。如此就能得到彈力極好,且成本也不算太高的弓箭了。
至於弓上的弓弦,因為沒有尼龍繩和鋼絲,古人都是拿動物的筋做弓弦。在考古隊挖掘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時,就曾發現一批用動物筋製作的弓弩。不過,動物筋很難得,所以後世人在製作弓弦時,又找到質地很好的麻繩,甚至還有強化過的絲線。製作出的來弓弦也十分好用。
至於箭杆,因為屬於消耗品,捕獵時或許還能及時回收,可到了戰場上,刀劍無情,自然射出去的箭杆也就是完全作廢了。所以古人在製作箭杆時並不會採用太貴重的木材,最好是越便宜越好。因此竹子就成為箭杆的首選,至於那些不容易尋找到竹子的地方,自然就只能用一些很堅硬的木材製作箭杆了。
除此以外,弓箭還有箭鏃和平衡尾翼。箭鏃又青銅箭鏃,後來又變成鋼箭鏃。尾翼很多都是鳥的羽毛。貴族使用的羽毛一般都是雕的羽毛,平常的小士兵自然就只能用雞的羽毛了。這些組合起來,就成為古人手中的弓箭。
2019-08-08 15:27
春秋戰國時代的《考工記.弓人為弓》中認為制弓的材料為:干、角、筋、膠、絲、漆,合稱為制弓六材。弓乾的材料選擇為: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北方的弓多用木材,南方的弓多用竹子,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弓角一般用牛角或者羊角,弓角的作用是用來固定弓弦。
弓筋一般用牛筋,也就是弓弦。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這樣才能保證施加給箭的力量大,且弦不容易斷。弓膠的作用是將角、干、筋粘接在一起,防止斷裂。弓膠一般有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
弓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弓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箭杆通常用蘆葦稈或竹來製造,白樺木及山茱萸木亦是製造箭杆的材料。箭羽會用水鳥的羽毛來製造,例如鵝及鴨的羽毛都是上佳的材料。箭杆有二至四片箭羽,令箭飛行時更穩定。
牛角弓是中國古代弓箭的巔峰之作,到目前為止也不亞於現代材料製作的弓。牛角弓由牛角,竹木胎,牛筋,動物膠等材料經過百十道工序加工而成,技術難度高,製作周期長,卻不能長期保存,最長也就能保存百十年。戰國時代的秦弓是當時的大殺器,屈原在《楚辭·九歌·國殤》寫道:帶長劍兮挾秦弓,身首離兮心不懲。秦弓的射程達500步!
2019-08-08 14:28
弓的材料:
《考工記》對於弓的材料採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考工記》中認為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為重要。
1、六材之干
「干」,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考工記》中註明: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
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干,而北方,特別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占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2、六材之角
「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工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
「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著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
中國北方多是黃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來代替,從這一點講,這又是南方弓的長處。
3、六材之筋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據《考工記》,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4、六材之膠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
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黃魚鰾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5、六材之絲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
6、六材之漆
「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
2019-08-08 15:24
根據目前的考古學證據,一般認為弓箭出現於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可惜由於弓箭的材質原因,大多數留下來的只能是箭頭。古語中通常叫做鏃。1963年,我國山西的峙峪遺址出土了一批距今2.8萬年的石鏃:2013年,浙江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漆藝術展上,展覽出一把距今約8000年的漆木弓。弓材為桑木之心材。由於兩端已殘,弦未存。可能是長期淹埋,弓體出土時並未弓曲,而是呈挺直狀態(見圖)。據日本考古專家中村教授對漆皮的理化分析,確認為天然漆。這是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弓。石器時代的弓主要用於狩獵和部落間爭鬥,所以這可以算作存世最早的遠程武器了。
在原始時代,兵器的殺傷力對戰爭的勝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易·繫辭》中證論弓箭的武器效能時說「弧木為弓、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由此可知,石器時代的弓通常用桑木或者弧木等單一材料製作。
先秦時期,中國的弓箭種類開始豐富起來,出現了新的弓形-反曲弓,也就是角弓。角弓是用牛科動物(羊與羚羊也屬於牛科)的角做弓腹,因其耐壓;用筋腱做弓背,因其耐拉;用竹、木作干,作為一張弓的構架。這些材料用膠合和(或外加延伸的弓梢),纏絲加固,大漆防潮,終成一體,從而製成一把非常高效的拋射武器。角弓作為一種複合材料弓,比較不受單一材料的限制,它可以設計成反曲的組合,以增加預應張力;可以通過加弓梢的反向,來改善弓體的拉感;因此它可以做得相對短小,但仍然保持長弓的那種拉感、拉距和拉力,同時更為堅固,其綜合性能要遠遠大於竹、木等材質的單體弓。
秦漢時期弓的種類十分豐富,從出土的文物和古畫上,可以看出有多種形制的弓,單體漆木弓與角弓並存,不過由於中原地區氣候濕潤,除了西域之外的其他地方幾乎沒有出土過角弓的實物。
唐代分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步兵用,角弓騎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衛軍用。
宋代弓依據北宋時期《武經總要》(《武經總要》是宋仁宗趙禎主持編纂的,是中國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修的兵書)記載,弓有「黑漆、黃樺、白樺、麻背」之別。這裡明確提到,在弓的外部使用了樺樹皮進行包裹,樺樹皮富含豐富的油脂,對弓可以進行防潮保護。
蒙元弓主要為兩種樣式,一是五段插接, 長稍弓,另一個最特殊-七段插接方式,蒙古螃蟹弓-短小精悍!
明代弓主要分小梢弓和開元弓,韓弓就是由明小梢弓演變而來,開元弓為皇帝和將軍所用,明小稍弓,據考證為蒙古征服土耳其後傳入的土弓變形版。
清弓的特點是,弓體巨大,弓梢長而反向彎曲,弓梢根部有明顯弦墊,巨大的弓體可以在弓臂變形小的情況下增大對箭的推動力和推動距離。
雖然不同的時代,弓箭有不同的發展特點,但是基本原理和結構沒有根本變化,對於士兵而言,不同的兵種會採用不同特點的弓,通常步兵使用長弓,威力大,射程遠,但是體積和重量較大;騎兵通常使用短弓,短小精悍,便於攜帶。
至於使用材料和製作工藝,從秦朝開始,就已基本成熟。制弓材料通常因地制宜,《考工記·弓人》記載,制弓需要「六材」,即「干、角、筋、膠、絲、漆」。
「干」,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考工記》中註明: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干,而北方,特別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占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工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著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中國北方多是黃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來代替,從這一點講,這又是南方弓的長處。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據《考工記》,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黃魚鰾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
「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
傳統角筋複合弓取材講究,工序同樣繁雜,大致分為修弓胎、貼牛角、粘望把、鋪筋、拉弦、上漆六道工序。弓胎要選上好木材,長短厚度要均勻,然後用熬製好的魚鰾膠將角片粘在弓壁內側,保證厚度均勻,粘合嚴絲合縫,其次將牛背筋或牛蹄筋劈絲,用「走繩」纏在弓壁上,最後拉弦上漆。工序繁雜,每一道都馬虎不得,否則製成的弓會翻弓,所謂「翻弓打死牛」。
一張良弓對制弓的時間也同樣講究。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粘合諸材,冬天定弓體,次年春天再裝弦。剛製成的弓尚不嚴實,不能立即使用,還需要藏置一年,才能受力均勻,張弛有力。古時候的工匠需要在四季準備各種材料,製成一張好弓長則三年,短則一年,一年平均才能做三五張弓。
古時沒有流水線作業的概念,全程手工,效率低下,工序繁雜,真正的好弓寥寥無幾。一張質量上好的良弓可以使用很長時間,父死子接,代代相傳。隨著火器的普及,弓箭的作用越來越小,清末以後便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2019-08-08 14:44
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在此後的兩千年內,中國,或者說亞洲的複合弓製造技術制弓術與考工記相比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
弓箭
《考工記》對於弓的材料採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考工記》中認為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為重要。
六材之干
「干」,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考工記》中註明: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干,而北方,特別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占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六材之角
「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工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著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中國北方多是黃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來代替,從這一點講,這又是南方弓的長處。
六材之筋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據《考工記》,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六材之膠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黃魚鰾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六材之絲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
六材之漆
「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
2019-08-08 14:47
箭杆材料:
箭杆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杆,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
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杆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弓的材料:
《考工記》對於弓的材料採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考工記》中認為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為重要。
1、六材之干
「干」,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考工記》中註明: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
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干,而北方,特別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占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2、六材之角
「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工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
「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著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
中國北方多是黃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來代替,從這一點講,這又是南方弓的長處。
3、六材之筋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據《考工記》,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4、六材之膠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
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黃魚鰾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5、六材之絲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
6、六材之漆
「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
2019-08-08 15:15
在原古時代的弓以樹枝為材料只用於打獵為主,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以鑄鐵為主形成了用於戰爭用的鐵弓。以鐵為主,還有以木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