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說,劍橋、牛津充滿了中國遊學團,你怎麼看?
- 109332614792
- 閱讀量:0
- 2019-08-09 16:14
2019-08-10 16:48
自從教育部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各中小學紛紛響應,這才出現了「劍橋、牛津充滿中國遊學團」的報道,但這裡面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
一、「游」和「學」哪個才是重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古人崇尚的遊學,其實遊學「學」才是重點,「游」只是一種形式,遊學的目的是通過游,讓祖國的大好河山成為學生的體驗場,讓學生能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聯繫起來,以游促學。遊學更應該帶著任務去游,而不是「上車睡覺,下車胡鬧,一問啥都不知道」遊學更應該是讓學生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地理地貌、名人軼事、風土人情,讓學生在游中學習,游中交流和分享。遊學的形式也可以 是和其他學校的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前不久我校就和日本的一個訪問團進行了交流大家在一起載歌載舞、打桌球、互相交流,讓大家見識了日本學生的素質,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見下圖)
二、不良商家趁機打著遊學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忘記了遊學的初衷。
教育部倡導研學旅行後,不良商家以遊學為幌子四處招攬學生,並且價格昂貴,許多家長和學生上當受騙。
三、遊學並不是一定要去名山大川。
遊學重在學而不在游,所以並不一去要去那些名山大川,也可以去一些革命老區,愛國主義基地,也可以是本地的名人故居,還可以是一些高校能請一些高校的學霸講講學習方法就更好了。
四、遊學不應該是有錢人的專利。
遊學牽扯到吃、住、行,門票等,這些都要花錢,有的收費還比較高,比如像題中的劍橋、牛津遊學團估計花費應該在萬元以上,這就不是大多數家庭能承擔得起的,這種只是少數人的遊學就失去了價值,所以遊學還應該切合實際,在選擇地方上讓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
五、建議:
1、教育部門能規範遊學行為,讓遊學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得,而不是打著遊學的幌子去旅遊。
2、政府出面讓一些景區和愛國主義基地對學生免票,並提供講解。
3、對一些借著遊學賺錢的商家給予曝光。
2019-08-10 10:07
謝謝邀請!
遊學是針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到國外參加學習營或短期學習的一種行為方式。
中國家長扎堆送孩子去劍橋、牛津遊學,側面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也是中國經濟能力富足的象徵。
在我看來,遊學是在學校教育之外的另外一種教育方式的輔助補充。很多時候能給孩子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擴大孩子的知識面和人生經歷。對於孩子來說,如果能從小就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教育元素,感受到全球的多元化,確實也是一段不錯的經歷。
而對於有出國留學的打算的家庭,提前通過遊學形式,讓孩子去體驗一下留學目的地的風土人情,感受和了解一下報考院校的氛圍,確實也能為日後的留學生涯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但是,如果家長們希望遊學來徹底實現讓孩子「短平快」的「脫胎換骨」,比如孩子不愛學習就送去遊學,然後滿心期待他們回來就能愛上學習,那可能我要建議他們三思而行。教育從來沒有「速效藥」,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
說到底,能夠對孩子教育帶來深遠影響的,最終還是家長,家長們不要忽略自身的榜樣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2019-08-10 00:58
咋了,這不是很正常麼。你以為只有中國人?
其實日本人、韓國人、歐洲大陸的、英國本地的都來牛劍參觀遊學。牛劍作為世界級的大學吸引的絕不僅僅是中國人。
先放幾張我之前拍的劍橋大學。大部分人來參觀都是沿著主路逛一下國王學院、女王學院、三一學院以及聖約翰學院。也是劍橋歷史最為悠久的學院。最近一段時間寒暑假中國人遊學確實多了不少,但是我想說的是其他國家也很多的。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有錢了,多出來看看是好事。
2019-08-09 21:03
學習而已啊,又不是崇洋媚外,只有了解對方,才能戰勝對方。
2019-08-09 23:26
有錢就當旅遊提前體驗一下,沒錢最好別去,學不到東西心態也可能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