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和伊藤博文談判的時候,被日本一憤青刺殺,對於整個談判形勢有影響嗎?
- 2000704248744280
- 閱讀量:0
- 2019-08-11 00:15
2019-08-11 11:48
如果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完全不要臉的話,我們似乎還應該感謝那位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浪人(我無法把它定性為憤青,它不配憤青這個詞),正是因為它向李鴻章開了一槍。滿清向日本的賠償款由3億兩白銀減少到了2億兩,似乎它成了中國的「恩人」了。
如果我們這些後世子孫,還要點臉的話,我們就應該牢記那段百年前被人欺辱的歷史——國家孱弱,任何國家都可以從中國身上割上一塊肉,然後再給中國狠狠的一巴掌,說:「東亞病夫」。
李鴻章這個裱糊匠,他不是去日本談判,這位73歲的老人是代表滿清到日本被啪啪打臉去了。他一生代表著滿清政府簽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這次被刺殺的時候是去談《馬關條約》
1.甲午戰敗,日本人要求籤訂馬關條約
我們所知道的最後簽訂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並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
日本人當初提出的馬關條約的內容是:將遼東半島,台灣列島全部割讓給日本,賠償白銀3億兩。
從最後的結果看,那位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的一槍的確讓日本政府少收了很多錢,
2.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只有一個:那時候中國是塊大肥肉,除了日本之外,英法美俄德意奧都想來啃一口。其他列強不想日本人把所有的好處都獨吞。
所以就出現了下面的現象:當李鴻章受傷後,最慌的是日本政府。因為他們很擔心李鴻章直接回國不談判了。所以日本人就直接壓減了賠償金額,由3億兩賠償為2億兩,並且不再要求割讓遼東半島。
3.真的是這樣嗎?
在上面兩段文字中,少校的觀點,貌似證明了,因為李鴻章挨了一槍,所以日本人減少了賠償。
但現在我要說少校上面說的全是屁話,假話!!!
真正的歷史是這樣的:
1.在談判之前,日本已經知道了清朝政府的底線,清政府想的是趕緊簽訂條約,好給慈禧太后過大壽。所以日本人才敢獅子大開口。減少的那一兩白銀的賠償,並不是因為李鴻章挨了一槍,而是日本人怕李鴻章不談了,那日本政府就什麼都得不到了。
2.馬關條約簽訂後,遼東半島沒有割給日本,並不是因為李鴻章被刺殺,而是因為俄羅斯德國法國怕日本人把好處都占盡了,就逼著日本人把遼東半島還給了清政府。而清政府要付3000萬兩白銀做贖遼費。
3.日本人還要求清政府支付威海守備費150萬兩。所以馬關條約實際上是2億三千一百五十萬兩白銀。
4.但請一定記住:我們實際上除了割讓領土之外,付給日本人的並不是2億3150萬白銀,加上利息,我們足足付了6億兩白銀!!
5.從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國列強都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可欺。於是6年後就發生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政府簽訂了更加恥辱的辛丑條約,而這個辛丑條約單單賠款就有10億兩白銀!!
中國人一定要團結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19-08-11 09:47
想知道李鴻章為什麼會被槍擊,就要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要知道當時的日本為了搶奪中國人的礦產資源,擅自發動了兩國之間的戰爭;而當時正是清末時期,官員腐敗名不聊生,雖然是泱泱大國,但是根本無法和武器先進的日本一戰,毫無疑問這場戰爭清朝落敗了。雖然當時的光緒帝等人強烈要求繼續打仗,但是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選擇了投降。
日本人看到大清朝向自己投降十分自信,其實他們也知道繼續打下去他們占不了什麼便宜,趁著這次清朝戰敗,不如多要些銀兩回去發展國家經濟;臨危受命的李鴻章去了日本進行談判,當時的日本狂若無人,竟然獅子大開口要了3億兩白銀作為補償。李鴻章等人聽得目瞪口呆,而大清朝根本無法拿出三億兩作為戰敗補償。
無奈之下,兩國只能暫停談判事宜,其實當時的日本並不和平,很多反動分子非常反對這次與清朝的談判,他們主張繼續打仗;於是在李鴻章晚上回酒店睡覺的時候,就被好戰分子小山豐太郎狙擊,萬幸的是李鴻章雖然重傷但沒有性命危險。而古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說法,如今李鴻章去談判的時候被刺殺,日本人在當時是說不出理的,無奈之下只能將三億兩的白銀降為兩億兩。
這次談判是中國歷史上受辱的一次,但是李鴻章憑藉著自己的生命,生生為當時的老百姓省下了一億兩白銀的稅金;而刺殺李鴻章的那名日本人,雖然是為了日本前途著想,但是因為嚴重阻礙了日本發展的歷程,被判了無期徒刑。
2019-08-11 10:15
先說結論:李鴻章遇刺這一事件對談判局勢有影響,這一事件可成為西方列強及清政府借題發揮的接口,但是條約簽署的喪權辱國之性質不會因此而改變。
1:對於李鴻章而言,甲午戰敗是他的恥辱,而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
在中日馬關談判中,李鴻章還在日本遭到了日本憤青的刺殺,山東社科院研究員戚其章先生在《北京日報》著文說,這是一件「幾乎釀成國際異變」的重大外交事件。
2: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下午4時15分,李鴻章從春帆樓大門外登上乘輿,30分經外濱町郵便電信局前,向江村(仁太郎)雜貨店行去。過江村雜貨店再向北拐,前行約50公尺,就是引接寺的門口了。街道拐角處原本狹窄,加上人群攢集,爭看大名鼎鼎的中國全權大臣李鴻章,秩序非常混亂,轎夫只能排群緩行。正當乘輿從人群中穿過時,忽有一暴徒竄到轎前,用左手按轎夫的肩,趁轎夫驚訝停步之際,用右手舉槍向李鴻章射擊。槍彈擊中李鴻章左眼下,嵌入頰骨,血流不止。李鴻章手掩創口,及乘輿到引接寺門前,仍神色自若,徒步登階入內。
3:情況來得十分突然,兇手為何人,又為何行刺,引起各國輿論的廣泛關注。
兇手被捕後,經日本山口縣地方法院審明:此人名小山豐太郎,郡馬縣大北島人,26歲,是個無職業的青年。奇怪的是,他為什麼要行刺李鴻章呢?
據山口縣地方法院的判決書稱:被告豐太郎,因我帝國與中國啟釁,致動干戈,皆中國現任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暗為主持,思非絕其生命,則我國不能得志,難保東方之和平。適聞其奉命來我帝國山口縣赤間關(馬關)議和,遂決議行刺。
判決書既迴避了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又企圖掩蓋小山行刺李鴻章的真實動機,是不足信的。
4:應該看到,李鴻章東渡議和之日,正是日本國內主戰氣焰繼續高漲之時。日本輿論大肆宣揚,對中國的割讓土地「唯欲其大」,賠償軍費「唯欲其多」,甚至聲稱「必須有瓜分(中國)四百餘州的決心」。在日本軍隊內部,主戰氣焰更為濃烈,力主非占領北京不可言和。在一些日本將領公開發表的詩作中,多有「燕京從是幾行程」、「何時輕騎入燕京」等詩句,以進行鼓氣和煽動。
馬關雙方開議後,李鴻章首先提出停戰問題。伊藤博文、陸奧宗光早知清廷最迫切期望的是停戰,便故意提出日軍應占領天津、大沽、山海關三地,管理天津山海關間之鐵路等苛刻條件,以迫使中國方面打消停戰的念頭,日本輿論也鼓動乘勝攻占北京。3月30日,山口縣地方法院以預謀未遂罪判處小山豐太郎無期徒刑。
5:李鴻章遇刺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以疏於防範,處境十分狼狽。
日本政府有兩怕:一怕李鴻章藉此回國,中斷談判;二怕西方列強乘機插手干涉。因此,日本當局感到非常緊張。
對於李鴻章來說,認為能夠實行停戰已經是很大的成功,感到心滿意足,因此對條款的內容也就不再細做推敲和進一步爭講了。這不能不是一個重大的疏失。
其一,協定雖規定在奉天、直隸、山東等處停戰,卻將台灣省排除在停戰地區之外。這是為日本下一步割占台灣預作準備。
其二,協定規定停戰三周,是因為日本大本營已決定成立「征清大都督府」,以參謀總長小松彰仁親王為大都督,將於兩三周後進駐旅順,做和戰兩手準備,對清政府進一步施壓,以對中國予取予求。
其三,協定規定如期內和議決裂,此項停戰之約亦即中止。這是逼迫中方在停戰期限內滿足日本所欲攫取的各項要求。
2019-08-11 09:50
日本擔心引起國際不良輿論,在馬關條約的簽訂上有所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