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行家點評點評這幾幅書法如何?
- 奮鬥ing小攤主
- 閱讀量:0
- 2017-09-07 19:42
2018-08-31 23:58
這幾張字,不是書法。
草書不是潦草之書,也非草之書。草書緣於書寫方便,而它之所以能成為通用之體,也是由於其規範性。
草書的筆法最為豐富,點畫千變萬化,用筆講究提按之間,即提得筆起,按得筆下。而題主的字看不到筆法,信筆而書,完全不得法。
在草書中,每個字的草法皆有嚴格規定,不同的是,每個人的提按不同,字形略有差別。題主的字很多草法有問題,須知每個字的草法少一個動作即是錯誤。
而草書的章法講究更多,基本原則是協調自然,涉及避讓、濃淡、乾枯、徐疾等多方面。而題主的字沒有章法,看不出想法。
建議題主靜下心來,從基本筆法學起,認真臨帖,方可有所進步。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2018-05-06 12:12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三十餘年書法經驗分享,傾力為網友點評書作——
1、從此三幅草書之作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對書法有較深領悟,通過作品能營造一種張力,大小參差錯落,粗細對比明顯,有收有放,章法上如亂石鋪街,咋一看還像那麼回事。
2、遠觀其勢,近看其質。不過近距離來看則字比較俗,筆畫沒有質量,字形不夠得體,體現在:一是字無取法;二是筆法粗燥;三是任筆為書,有狂怪戾氣。
3、比如「澤」字、「猶」字、「之」字、「年」字等一些筆畫,不合常規地變形誇張,比較尖銳刺眼!這種習作,通常來說,屬於學書法很多年,但仍不得法,急於想要表現自己,於是形成這種戾氣。
4、建議作者深入傳統,字形和筆法可以從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書譜》入手,下決心花點精力學習經典,彌補缺陷,以早日寫出更好的作品來。
網友們覺得如何?歡迎留言一起參與點評!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2018-05-08 15:46
這幅草書,首先來說,不符合法度,這是硬傷。
就此來說,無論你寫的多長時間,章法多「狂」,肯定都不是一個合格的草書作品,讓別人一看,就是一個愛好者,所以就不會有太高評價。
但是悟空主要是分享經驗的平台,我希望君能注意以下幾處問題,即可向專業進一步。
首先說筆病,像收筆,轉折等等,比較關鍵的地方,一定要進行專業的訓練。
這點是區分愛好者和專業的關鍵。
其實專業並沒有多高級,只不過是臨帖細心了。
但是愛好者臨帖只得形,不得筆,所以才有了差距。
請看這些轉折的地方,是否臨帖的時候一致?
是否用在了創作上?
為何王鐸會被稱為神筆呢?因為用筆高速運轉之中不忘法度。
看用筆,雖不專業,但是有水平。
看結構,部分自帖中來,但是自造較多。
看章法,參差錯落,大小,輕重都有對比,還是不錯的。
毀就毀在不臨帖上了,其餘地方還是不錯的。
希望還是回歸本源,重新臨帖,相信以這種用筆水平,不長時間就會有不小的進步。
2018-07-09 12:53
作為一個草書書法愛好者,就個人感悟,略談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僅供參考!
優點:
(一)草書的功底有。控筆控墨能力較強,可以達到肆意揮灑的地步,並不是每一個草書書法者都能做到的!
(二)草書的章法有。最基本的閃展騰挪,相互揖讓做到了,很多草書作者不懂這一點!
(三)草書的筆意有。基本掌握了草書的草法,很少有錯字出現,這一點也是值得肯定的!
不足:
(一)臨摹臨帖不夠。有意無形,無宗無派,江湖體味道濃烈了一點!
(二)中鋒行筆不夠。個人認為一件草書作品是否成功,就看它的中鋒用筆和行筆,這一點做到了,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反觀題主的三幅作品,中鋒行筆還有所欠缺,用筆有點飄有點浮,有一種肆意揮灑狂塗亂抹的味道!
(三)開合處理不夠。整幅作品有一種往一塊湊的感覺,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疏密開合不夠,沒有做到恰到好處(疏可跑馬,密不透風)
就這樣吧!不妥之處還望諒解!繼續歡迎高手點評!
2018-05-06 18:30
三幅草書,中間一幅稍好,沉穩些。草書要有法度,要在法度的前提下,隨心所欲,縱情揮灑,否則,就事與願違。其次,結體字形要遵循漢字的結字規則,尤其草書要把字寫對寫好。第三,草書線條點畫尤為重要,好的線條充滿活力和生機,給人以愉悅.。第四,章法布局,大小開合,虛實疏密,行氣貫通,意斷還連。三幅作品中牽絲多而纖細零亂,要沉著書寫。草書貴靜,要奔放而從容。
2018-07-09 10:06
書者的這三幅「草書」作品,總體感覺是:「亂」。「堵」。「滿」。看似自成一體,實乃相差甚遠。但優點還是有的。現在主要說說存在的問題,僅參考之。
第一,草法不精準,且草、楷、行混用,這是草書創作的大忌。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草書早於楷,早於行。在草書創作時,用篆籀筆意或者隸書筆意,是完全可以的,用楷書和行書筆意入草是完全錯誤的。
從書者的以上圖片中可以看出,「東」字的用筆不合法度;「去」字下部動作不到位;「千」字收筆不妥,有俗之動作顯現;「人」和「道」一行一楷;「流」、「人」、「物」、「故」的連慣性用筆,缺變化,且俗氣十足。「石」字的主筆略粗,「石」字下面的「口」字用筆張力不夠,顯得極不協調。
第二,章法布局問題多多。滿,堵,亂,行氣不通。如上圖中的「驥」; 「千」字;「年」字。「驥」字根本不是草書,且書得太寬,線條生硬。「千」字完全可以寫得精短一些。「年」字的草法不準,收筆處理帶著俗氣。
上圖中的「天」字動作不到位。「公」字和下一行的「日」字的書寫布局,在整幅作品中顯得同時微小,沒有變化,這在書法創作中是不允許的。
另外,書法創作,筆墨當隨時代。近年來,真正反映時代書風之一的要素是「滿格布局」。上圖作品四周留白太多,不符合時代書風的要求。
第三,墨法變化不大。沒有把墨的濃、淡、干、濕、焦在作品中得以充分表現。
關於這三幅作品的章法,除了我指出的以外,裡面還有不少問題,由於時間和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再評了。
最後,建議題要深入臨寫古人的法帖,除臨寫「二王」、張旭、懷素的草書外,還要臨一臨索靖的章書《出師頌》和《月儀章》。還可以多讀讀於佑任編寫的《草書千字文》。
2018-05-06 23:07
魯迅先生對郭沫若先生的評價:遠看象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走到眼前一看,哦,原來是郭沫若先生。
我對這三幅書法作品的評價有類似的感覺。
本幅書法作品整體上看,無論是章法和墨色,都是可觀的,但如果細看其筆法,有些慘不忍睹。牽絲太多,致於流俗。
在章法上做的文章太多,顧此失彼,忽略了筆法的搖曳多姿。
2018-05-09 11:45
寫的不錯,不要過於拘泥那些所謂的法度,寫字是為了修身,非是為了名利。
魏晉乃至唐之大家,作行或草書無不以字字圓熟,勢不可擋為要義,所謂秀媚含蓄,則為時之所好,非為定勢,重法度大都是後來者畫地為牢,作無法跳脫之語。若人人作書時,每一結字皆拾古人牙慧,每一曲折皆成套路,便還有何創新可言。竊以為,書本無法,筆勢萬端,使人識得此字即可。
於書一道,各有審美,觀君之書,勢已初成,這是很多人多年求之不得的。須堅持下去,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入手處不同,但堅持下去,殊途同歸。
不足處,或許刷字過多,某些連筆也還可或者可試以筆意代替,刪繁就簡,或為出路。
2017-09-08 11:17
書法,不要以為就是自己寫字。書法的基本意義在於書寫的法度。一幅作品中有無法度的體現,是有客觀規律作標準的。因此要深入書法的學習,首先要求具有法度的認識與意識。你所寫作品,很希望能寫出草書氣度,但因缺乏對於草書筆法法度的體現,才使用筆感到很任性隨意。不能體現法度的字,一看就草率粗糙。完全是自己寫字就很難體現書法所要求的基本規距。所以還是應該多臨習前人作品,深入細仔體會前人用筆筆法。逐步由粗糙隨意變成在規距法度範圍內的自己書寫。這樣就可進步與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書法為明代大家王鐸所書)。
2018-07-10 08:16
學好寫好書法真的不容易,需要天賦功夫境界都到位才行。現代不也就啟功有了自己的風味?書法天賦和境界是很重要的,用功必不可少但不起決定作用。作品氣勢和功力都不錯,但有匠氣而欠自然流暢,己經很不錯了!
2018-07-09 19:39
有草的味道,也有大入小粗細變化,連貫性還可以。但缺少草書的基本書寫,是剛剛練習草書的表現,屬於自由體,剛寫幾年楷行就進入草書,太急了,草書沒有很多年的苦功是寫不出古意的,見意多臨二王,懷素,張旭等草書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