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殺功臣,政績卓著,為何被後人貶為「暴君」?
- 5547794899
- 閱讀量:0
- 2019-08-09 16:38
2019-08-09 21:14
謝謝邀答
秦始皇之所以被後人貶為「暴君」,主要原因是秦國推崇的是法家思想,而後世修史的都是儒生大家。
這兩種思想本就是對立的,站在儒家思想的角度看法家,不管怎麼做都是不對的:
1.法家要求改革變法,儒家要求恢復周禮。
2.法家要求實行法制,儒家要求實行人制。
3.法家講究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
除了立本的思想觀念不同以外,儒生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本質性的損害,當世的儒生不懂法學,自然無法完成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在秦朝未統一六國之前,他們都是各個諸侯國的棟樑之才,政府首腦,被秦國統一以後他們的學說無用武之地,自然心中怨恨。這就是當世儒生的現狀!
儒家思想講究周禮,注重尊師重道,所以後世的儒生,同樣的詆毀秦始皇,為什麼?因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史書里記載的就是真實的。
說到史書,我要先說說《過秦論》,這篇是第一篇批評秦朝過失的議論文,出自漢朝賈誼的一篇極富藝術感染力的議論文(注意,是議論文),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賈誼看到眼前西漢王朝的種種社會矛盾和弊政,想指出漢文帝施政的錯誤,但作為臣子也不能明著指出皇帝的錯誤政令,所以假借前朝的興衰得失來諷喻和勸諫漢文帝的。
後來太史公把《過秦論》附到了《史記·秦始皇本紀》篇末,列為第二篇;褚少孫補《史記》,又把它單獨附在《陳涉世家》的篇末。從此《過秦論》這樣一篇後人寫的議論文被載進了「正史」從此不施仁政的暴君謝頂帽子就死死的扣在了秦始皇的頭上。
那麼,秦始皇被後人詬病的「罪狀」都有些什麼呢?
1、焚書坑儒。這是詆毀秦始皇最有力的武器。
事實的真相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秦始皇殺得是一批方士(道士),一批方士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被秦始皇抓獲後活埋,共計460人。而焚燒的也僅僅是《尚書》、《詩經》、《道經》(非道德經,是一本占卜類的書),且是民間藏起,官府還是有典藏的,真正焚書的是項羽的一把火燒了阿房宮,這裡我們就不細說。
2、大興土木,修阿房宮驪山陵墓,修馳道,築長城。
修馳道、築長城兩件事是為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建設,動用大量民力也無可厚非,還有長城也並非大家所想的,都是秦始皇建的,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都已經築了各自的長城,秦始皇只是把三段長城連接起來。
但是修阿房宮,確實有些心急了,但是,客觀的說,有幾個帝王又不是這樣呢?有些奢侈,但也算不上罪狀。
綜上所述,詆毀秦始皇的主要是思想和法家對立的儒生。
2019-08-09 20:24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從古至今倍受議論,我認為不管說他是千古一帝還是史上最厲害的暴君,都不能對他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關鍵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說。
首先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所做的事情。
一是加強思想統治——焚書坑儒。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推行「焚書令」,規定「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從思想上管理百姓,讓老百姓都知道只有一個秦國,只有一個皇帝,實際是一種思想禁錮。
二是北卻匈奴——修築長城。秦滅六國之後,為了鞏固疆域,抵禦匈奴入侵,即開始北築長城,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不得不說在技術落後的那個年代,完成這樣一項工程是極其困難的,需要徵發大量的勞力,對於老百姓來說是極其沉重的負擔。
三是貪圖享樂——修建宮室。這裡面規模最大的就要說阿房宮了,如果說修長城是為了抗擊匈奴,還有點為國的意思。但是修建華麗的阿房宮則純粹是為了滿足皇帝個人私慾,為了自己貪圖享受。
除此之外,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橫徵暴斂,徵用大量的勞力物力財力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所以,從一統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王朝,建立書同文、車同軌制度,統一度量衡,修長城這些功績來看,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另一方面,他貪圖享樂,大興土木,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修宮室,給當時的老百姓生活帶來了苦難。
評語:自古以來,明君和暴君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判定標準,觀察得角度不同,其最後的結果也不同。能被後世銘記的帝王,既有開明的一面,也有暴政的一面。
我是文史小劉,敬請各位高手指正!
2019-08-09 20:52
第一句話就錯了,秦始皇殺功臣可一點兒也不手軟。
《史記·李斯列傳》里趙高就是用秦始皇時代功臣都沒有好下場來說服李斯支持胡亥的。
「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
趙高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我給秦始皇當了二十多年大內總管,就沒有看到秦國罷免的丞相和功臣有人能順順利利把爵位傳給下一代的,幾乎都被秦始皇以各種理由給殺死了。
秦始皇刻薄寡恩簡直是人所共知,《史記·秦始皇本紀》里尉繚也說秦始皇這個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甚至就連深受秦始皇信任的將領對秦始皇也懷有深深的恐懼。
現在網際網路上特別愛說秦始皇時期派出了北進和南下兩大兵團,並且惋惜說如果陳勝、吳廣造反時這兩大兵團有一支回援關中,秦朝不可能二世而亡。
我們先不說所謂的「兩大兵團」究竟有沒有能力回援,只從史料看,奉秦始皇命令南征的任囂壓根就不想回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8年身為南海郡尉的任囂就召集心腹將領趙佗來商量割據嶺南事宜,開口第一句話就是「秦為無道,天下苦之……」
任囂可是秦始皇親自任命的南征主帥啊,結果任囂對秦始皇執政的評價就是「無道」、「天下苦之」。
我們再來看秦軍的北方兵團,秦軍北方兵團本來由蒙恬和公子扶蘇統帥,秦二世上台後蒙恬和公子扶蘇被殺,北方兵團交給了王剪之孫王離,結果王離南下平亂不敵項羽,投降了諸侯。
這其實不關鍵,關鍵在於這批鐵桿老秦人組成的邊防軍團對秦始皇以及秦朝沒有任何感情,他們投降後並不擔心秦朝的命運,而是擔心諸侯軍隊不能一舉滅掉秦朝,他們留在關中的家屬怎麼辦:
「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史記 項羽本紀》
請注意,「今能入關破秦,大善」這句話,這充分說明秦朝最倚重的北方邊防軍團士兵對秦朝認可度低到什麼程度。
我覺得從秦始皇身邊的內侍、親信大臣、親信將領以及由關中士兵對待秦朝的態度看,稱秦始皇是「暴君」是沒有問題的。
2019-08-09 20:47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任何一個文明都會選取一些歷史人物,作為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有的成為高度理想化的人物,比如堯舜禹湯;有的則成為令人極度厭惡的反面形象,比如夏桀商紂。這些形象其實都一定與人物原型有差距,但經過歷代的塑造已經被人們所認可。
秦始皇,很不幸,就是古代文人傾力塑造的一個反面典型——暴君。
自古以來,尊崇明君和詛咒暴君就是我國的傳統,有道明君、無道暴君成為評價帝王的兩大極端。
我們必須要承認,秦朝事實上存在的暴政和二世而亡,為秦始皇成為「暴君」這一文化符號提供了事實基礎。而漢朝文人對秦朝的鞭撻大大強化了秦始皇暴君的形象。
陸賈的《新語》、賈誼的《過秦論》、桓寬的《鹽鐵論》均對秦始皇持否定態度,並列舉了秦朝的許多暴政,比如:
1、廢先王之道
漢儒認為這是秦始皇暴政的根源,因為秦始皇治國用的是法家,而非王道——孔學之道。
2、焚百家之言
漢儒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便是為了根絕先王之道,是大逆不道。
3、刑罰酷虐
秦始皇所用的法家尤其是法家的弊政,是漢儒抨擊的主要對象,從此歷代言秦政,必言秦法殘酷。
4、賦斂無度、徭役繁重
這一點似乎無法反駁,秦朝確實為了修長城、驪山陵墓、馳道等增加了太多的徭役
5、暴兵露師
窮兵黷武,是秦始皇的又一大罪狀,一統六國之後,秦始皇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終秦始皇一世,戰爭從未止歇。
還有很多,但這些其實已經足夠,漢朝最初抨擊秦始皇大多並非是為了研究歷史,而是為現實政治服務,為了說明大漢得天下的合法性,即天意。
漢朝四百年的歷史足夠使秦始皇成為「暴君」的代名詞,與此同時,許多民間傳說比如孟姜女哭長城等更加強化了秦始皇暴君的形象,所以從漢朝開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秦始皇都是一個壞人,一個暴君的代名詞。
甚至,到了朱元璋建歷代帝王廟時,其中也沒有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的排位,且至今也沒有。
2019-08-09 19:43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殺人劍
書中自有是非舌
書中自有恩仇錄
書中自有書生寫
2019-08-09 20:02
如若你說屬實,就證明寫那本黑始皇的書是始皇滅了的國的國民。寫書人的思想有時影響很大,就象寫三國的人生活在蜀,自然把劉寫成正統,而劉下面的人被寫為英雄。其實哪個時代誰是英雄 ,誰有能力,大家心裡也明白……
2019-08-09 19:36
沒有辦法,再偉大的君主死後改朝換代了,歷史都是由推翻者來編寫的。我想作為始皇帝應該不會在乎後世對他的評論,他只想做他認為君王應該做的事吧!
2019-08-09 19:03
你上去試一下,說不定你還比他狠。
2019-08-09 18:37
沒辦法,口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