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出處原著到底是講戰士之間的傾訴,還是夫妻之間的不舍?
- 3846008524
- 閱讀量:0
- 2019-07-21 10:49
2019-07-21 23:06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常常被用在婚禮上的誓言,表達夫妻恩愛到白頭的深情。這是後人演繹來的,那原意是什麼意思呢?正如提問者所言,其實是表達戰友之情。
這句話出自於《 詩經·邶風·擊鼓》,原文如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古時打仗要擊鼓,從標題就看出是描寫打仗的。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戰友之情的思念。
今人演變成:
執子之手,與子共著.
執子之手,與子同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夫復何求?
無論是戰友之情還是夫妻之情,都是表達一種真摯的情感。
2019-07-21 12:54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里的《擊鼓》。原文是「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這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歌,原本描寫的是戰士南征時在戰場上的一種共赴沙場、手足情深、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誼。同時也表達了戰士飽受戰爭之苦的心情,對回歸故里、親友團圓的美好願望。而現代通常用來形容長相廝守,至死不渝的愛情。其實《詩經》里的故事大多描述的也是這種普通百姓對包括愛情、親情、友情的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2019-07-21 12:37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原是指戰士之間的約定,後來才成為象徵愛情至死不渝的忠貞之意。
2019-07-21 11:55
執子之手,與子皆老是《詩經》里說的。意思是夫妻之間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