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參戰45萬,被坑殺40萬還是20萬?你怎麼看?

我來回答

熱心網友回答 (8)

  • 110959056788

    2019-08-09 22:17

    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20萬是比較合理的。理由如下:

    第一、

    位於山西省晉城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該廟始建於唐,後歷代均有修葺,廟內存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緒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髏廟碑記。骷髏廟

    據《高平縣誌》載,這裡是戰國時期秦將白起坑殺趙降卒二十萬處,因為這裡殺人太多,後老百姓稱之為殺谷。唐明皇巡幸高平見頭顱似山,於是命官員擇骷髏廟一座,此廟分正殿和東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為頭顱山,更殺谷為省冤谷。骷髏廟以祭祀二十萬被坑殺趙卒之先靈。

    第二、

    宋裕先生在《晉陽學刊》1983年第3期著文《白起坑趙卒有"四十萬"嗎》,又於《河北學刊》1990年第6期著文《長平之戰的真象》。

    兩文通過當時趙國可能有的人丁總數以及可能徵發長平的兵力的一般考證推理,認為所謂白起坑趙:卒"四十萬"是誇大之辭;而從白起敢於用僅25000人去絕趙軍後路、堵截援兵,以5000騎可分割穿插趙軍中路看,趙軍"四十萬"是不可能的;是役前期廉頗屢敗而改取守勢,只能以趙兵力薄弱解釋;又趙軍幾經突圍不成,趙括赤膊上陣以至身亡,說明於時趙兵所剩已不多,"長平之戰不過是一般的大戰"。

    邵服民先生在《趙國歷史文化論叢》(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著文《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兵力質疑》,亦認為秦"斬首虜四十五萬"是可疑的;指出秦軍是為攻韓薄弱地區上黨而來,並非來打一場殲敵數十萬人的會戰,趙亦不會為此一役發空國之兵;趙軍被分割為二,不能迂迴騰挪,說明地形險要而狹小,實地考察省冤谷(谷口)雖比《寰宇記》所稱"六十步"略大一些,但在此坑殺40萬眾絕難實施,"白起或未有殺降,……或殺降數目距四十萬人相去甚遠"。

    根據可供考察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地方縣誌及相關專家的苦心研究,相較之下,

    萬是比較合理的。

  • 52277943129

    2019-08-09 22:41

    長平之戰秦國的慘勝,雖然慘勝但是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參戰雙方秦國兵力:約六十萬,趙國兵力:約四十五萬,根據史料記載:白起坑殺戰俘四十五萬隻留下二百四十名幼小士兵回去報信,長平之戰 血流漂櫓。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由於趙國戰略戰術上的一系列的錯誤導致趙國慘敗(我的主頁有關於長平之戰的詳細介紹)。

    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白起只能選擇坑殺戰俘,趙國軍隊四十五萬人啊!這可不是小數目,軍隊人數過於龐大,按照秦國當時的實力不足於消化這支龐大的隊伍。通常對待戰俘,其一收編 顧名思義就是把人數分成若干份穿插到自己的各個隊伍裡面去,但是這就要求己方的隊伍人數足夠強大,否則收編不成很容易形成兵變。

    其二,轉化為奴隸苦役。當時秦國還未大一統國土面積不足以消化這支隊伍,大一統後的秦國修建長城、修建始皇墓、修建阿房宮或許能夠消化這些人,但是此時得秦國還不具備條件。況且這是一支職業軍人只要時機成熟隨時有可能起兵造反於秦國不利。

    其三,遣返回國。這個方法就更不靠譜了,假如遣返那就是養虎為患,四十五萬人的生力軍將不受損失,於秦國百害而無一利。

    從道德角度來說白起坑殺戰俘實為慘無人道,趙國得知消息後舉國震驚,後世趙匡胤評價其坑殺戰俘還配擁有宗廟,可見白起坑殺戰俘是多麼的不人道,但是白起有別的選擇嗎?

    綜上所述:由於時代發展的原因白起迫於無奈坑殺戰俘。戰神白起曾說過:我殺這麼多人良心難安不會有好下場的。原來白起他什麼都知道,只是為了統一大業而被迫做出這樣的選擇,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後世只知白起坑殺戰俘卻不知他的無可奈何,這是在那個年代一名絕世名將的悲哀。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白起自殺身亡,或許這裡面包含著對國家的失望亦或許是對四十五萬亡靈的愧疚,後世不得而知。

  • 6414360779

    2019-08-10 16:10

    我認為應該是四十五萬人。而不是二十萬人。

    據史書上說趙軍被坑殺了四十五萬人。趙國國內的青壯年幾乎全部死絕。但是在長平之戰幾個月之後的邯鄲保衛戰趙國還是抵擋住了秦軍的進攻,在幾年後的燕國見趙國國內沒有青壯年了就想來侵略他,結果被趙國打的慘敗。如果趙國國內沒有青壯年了那麼是誰在邯鄲保衛戰的時候抵禦住了秦軍的虎狼之師,又是誰在幾年後對燕國的戰爭中大敗了燕軍。肯定不是趙國的老弱婦孺。各國也沒有借男丁給他。所以我認為長平之戰以後趙國雖然損失慘重但國內還是有青壯年的。雖然不是很多了。正是他們包圍了邯鄲,又打退了燕軍對趙國的侵略。

    在戰國時代,幾乎各國的男子都要當兵。就此我們也能推算出趙國當時的人口。以損失了幾十萬男丁導致國內青壯年幾乎死絕來看趙國當時的人口應該是幾百萬的規模。這也符合當時戰國時期的人口數量。據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全國的人口是兩千多萬。由此推斷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損失應該的確是四十五萬,而不是二十萬人。雖然古代打仗的時候有時候喜歡多報軍隊數量來展示軍威,但有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的也是真實的。

    這時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 105120035956

    2019-08-09 23:16

    白起在長平之戰臨時暗中掛帥,利用了趙括初出茅廬,急於求成的心理,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的戰略,最終取得了勝利。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長平之戰,史書上記載了白起坑殺趙軍四十餘萬,只放回了幾百人年紀尚小的士兵。白起這一舉動肯定也是得到秦王的首肯的,這四十餘萬的俘虜不是小數字。長平之戰後,趙國也是元氣大傷。但是秦國此時卻將相不和,導致錯過了滅亡趙國的良機。不過秦國在擊敗這個原本軍事實力只低於秦國的趙國,秦國也是更加的一超多強,可以說是為秦國後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平之戰秦國也是死傷過半,抓了二十餘萬俘虜不可能全放了吧,留著又耗糧食,只能選擇坑殺。長平之戰應該是趙軍戰爭死傷二十餘萬,被俘虜二十餘萬,總計死亡四十餘萬。

  • 6864378951

    2019-08-09 22:30

    要知道長平之戰趙軍損失的真實數字,就需要尋根溯源,找到史記記載45萬的出處。

    實際從現存文字資料來看,史記45萬數字與《戰國策》出自同一史料,但是原始史料已經不存在,或者沒有發現。而《戰國策》的數據顯然更符合那份原始資料,秦王在進攻邯鄲時說:趙軍損失十之七八,秦軍攻打邯鄲的軍隊數倍於邯鄲趙軍。刨去北御匈奴的趙軍,邯鄲只有數萬人,秦軍輕而易舉能拿下邯鄲。

    這是秦王的錯誤判斷,事實證明邯鄲趙軍遠不止數萬,而是數十萬。那麼問題來了,全國趙軍總數60萬,長平趙軍絕不可能是45萬,最多20餘萬。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白起說: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這裡的趙卒顯然是指上黨軍民,被坑殺的是上黨軍民,而不是趙軍。

    馮亭獻上黨後,趙國沒有向秦軍開戰,只是貪圖上黨,馮亭憤怒,不受趙封回韓國,路上必須經過白起的軍營,返回後韓國君讓馮亭回上黨,理應是肩負挑動秦趙大戰的重任。馮亭兩次經過秦軍大營,和白起有所接觸難免。

    廉頗領20萬大軍進長平,4月與秦軍在空倉嶺發生遭遇戰,趙軍敗,趙國馬上和秦國談判,秦軍倉促調兵,兵力不足,於是和趙軍談判3個月後,王齕備齊人馬,發動進攻,接連大勝,趙軍丟失河西所有陣地,損失近半趙軍。消息很快傳回邯鄲,趙王大怒,立刻將廉頗撤職查辦,趙軍10幾萬,比王齕軍都數量遠遠不足,邊上還要虎視眈眈的白起。趙括明知必死之局,仍然慷慨赴死。

    趙括上任後,馬上整頓軍隊,士氣全無的趙軍重新精神煥發,接著趙括擊敗王齕,並放出風聲,只怕白起,白起只身前往王齕處,部隊則入太行徑。這支部隊,除2萬接受馮亭獻關,取了故關,5千騎兵在小倉河谷,其餘都被趙括圍困,直至被殲滅。

    上黨軍民跟隨馮亭,投降秦國,被白起稱為趙卒。

  • 2695635722314839

    2019-08-10 12:12

    秦趙長平是國運之戰。雙方不可能留手。趙出兵應該在30萬以上。加上臨時在上黨招兵,後勤臨時部隊。要有5.60萬。坑殺不一定是活埋。坑也有冤殺,虧殺的意思。只要不是陣亡。都可以叫坑殺。

  • 9614949923

    2019-08-09 22:49

    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四十萬是肯定的,因為兩國把兵力都拉到長平戰場上去了,秦國還把入伍年齡降低一歲趙國還誇張十三四歲都有。

  • 54240364590

    2019-08-09 22:41

    我覺得20萬上下,比較合理。古代軍隊數量一般都會報多,從而給對方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