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回答

熱心網友回答 (15)

  • 52574127645

    2019-08-10 15:18

    司馬光、司馬遷是倆位不同朝代、不同時代的史學大家,有「千古兩司馬」的美譽,兩部史學巨作《史記》、《資治通鑑》,至今為史學界的典範之作。

    https://i1.ask543.net/uploads/9d/fb/1/2b2930000575fd0857f6d.jpg

    司馬遷

    https://i1.ask543.net/uploads/0a/00/7/174fa0007e0643fc48f9b.jpg

    司馬遷西漢時期,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寫《史記》是繼承父親之遺志,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在被處以宮刑的情況下,任然不忘父志,發奮努力繼續完成了《史記》,司馬遷寫《史記》完全是因為父親的遺志和自己的意願,是一部個人著作。而《史記》得以流傳於世,不是因為司馬遷寫完《史記》,主動獻給皇上的,而是把《史記》一直珍藏起來,最後由他的一個女兒一直珍藏,這個女兒嫁給楊敞。司馬遷的女兒給楊敞家生的兩個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楊惲從小聰明好學,他的母親也特別喜歡這個小兒子楊惲,就把她父親留給她的《史記》,也是他小心珍藏著的《史記》,拿出來給他閱讀供他學習,楊惲讀到此書,便愛不釋手,並反覆誦讀,楊惲成年之後,被封為平通侯,他才把《史記》獻給皇帝,從此這部偉大的史著才能被人人誦讀。

    司馬光

    司馬光北宋時期,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為什麼要用主持編纂那?因為《資治通鑑》是皇帝下令,由司馬光主持編寫的,由朝廷撥款,朝廷配備輔助編纂人員,寫完《資治通鑑》立馬就獻給了皇帝,皇帝非常高興,對主編司馬光及輔助編纂人員都大佳賞賜。

    司馬遷和司馬光都是自幼聰明好學,他們都是史學家,而且都姓「司馬」。司馬遷是私人修史,司馬光官方修史,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後任然堅持修完《史記》,司馬光拿著錢,有人輔助完成《資治通鑑》。

    如果你喜歡且認同我的觀點,請點讚、評論、關注,和我一起了解宋史。

  • 61534670289

    2019-08-10 21:40

    謝謝邀答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我們分析司馬遷和司馬光的關係前,先了解一下二人的基本情況。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人物小檔案: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司馬遷:出生於前145年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光:生於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看過二人的檔案我們知道: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人,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人,二人相差1100多歲!這裡能得出結論:二人不是兄弟關係,那麼司馬光會不會是司馬遷的後代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說到司馬遷的後代,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厲害,是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大名鼎鼎的人物。

    司馬遷46歲受了宮刑,但是在此之前他育有兩兒一女,為了讓子女避禍,大兒子改姓「馮」,二兒子改姓「同」,女兒則嫁給了西漢丞相楊敞。根據《隋書》記載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出自關中高門弘農楊氏,是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而楊敞又是楊震的曾祖父,也就是說,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是司馬遷女兒的十七代孫。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武則天也是其後代,武則天的媽媽楊氏,也是出自楊家宗室。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二:

    司馬遷的後代,兒子分別改姓「馮」和「同」,女兒嫁給楊敞,後代是弘農楊氏,被稱為中國的一大傳奇家族。所以司馬光必定不是司馬遷的後代。

    所以,在血緣關係來說,司馬遷和司馬光可能除了同宗,其他並無任何血緣關係。

    但是,二人唯一的關係就是:同是史學大家

  • 104972896794

    2019-08-10 15:42

    謝謝邀請。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a/3e/4/2b29100005774c6e9c112.jpg

    首先司馬姓氏的起源是周朝的掌管天文地理的程伯林甫。因為在周宣王的時候喪失職守所以改為司馬氏。而後周惠王和周襄王之間,司馬氏離開周王室到晉國。族人分散各地,分為三支,一支是衛國的中山相,一支在趙國傳授劍術,一支是秦國的司馬錯一支。各位可以讀下《史記》太史公記自序中有詳細的記載。司馬遷是屬於衛國中山相一脈,而導致衛國亡國的正是中山相司馬憙。衛國亡國後司馬氏後人併入了秦國一脈,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將自己的祖先在史記中改成了秦國司馬錯一脈。

    https://i1.ask543.net/uploads/d6/5d/f/2b2a0000057e3f66116f0.jpg

    司馬光的祖先是司馬孚,而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懿系出自趙國司馬氏一脈。

    https://i1.ask543.net/uploads/dc/28/8/174f60007dafa9ac61188.jpg

    所以司馬遷與司馬懿在親屬關係上是同宗同族。至於司馬遷是司馬光的幾代祖宗這個咱就不得而知了。

    再次司馬遷與司馬光在學術上的關係。司馬遷編寫了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司馬光編寫了第一部編年史史書《資治通鑑》。被稱為「史學雙壁」。通過兩部史書在時光長河中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有了交集。史記從三皇五帝起記史,資治通鑑也是從三皇五帝起記史。冥冥中或許有天意。司馬遷寫到了他效忠的漢武帝時期,司馬光寫道了他效忠的的大宋王朝之前。

    綜上所訴司馬遷與司馬光的關係就是兩個人是同宗宗族的親人,而司馬遷可以說是司馬光的先祖。在學術上兩個人同時為歷史文學與研究價值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使得後人可以知古而明今。

  • 3170622175186756

    2019-08-10 23:58

    司馬光和司馬遷的關係近在,都是研究同一領域:歷史;都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司馬光:《資治通鑑》。

    血緣關係梳理:

    司馬遷的祖先是周代的太史,父親司馬談是西漢史學家,出生地是龍門(今陝西韓城)。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是晉朝安平王司馬孚的後代,而晉朝的皇族都是司馬懿的後人,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

    一個祖先在陝西,一個祖先在河南,可見司馬遷和司馬光血緣上沒有關係的。

    謝謝邀請。

  • 101252802429

    2019-08-10 15:25

    感謝邀請,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我們看待歷史的時候,經常很容易的去猜測姓氏相同的名人們之間有沒有存在關係,那麼西漢司馬遷與宋代的司馬光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呢?司馬光會不會是司馬遷的後人呢?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司馬遷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司馬光

    https://i1.ask543.net/uploads/34/7c/2/tos.jpg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著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有沒有關係呢?

    其實是認為沒有的。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於妻子何如哉?」可以看出,司馬遷在我們印象中雖然遭到宮刑,但是其在之前便以有妻子了,所以司馬遷可能擁有後代。

    《漢書·司馬遷傳》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漢書·楊敞傳》記栽:「敞子惲,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擁有女兒,擁有外孫,但是卻找不到史料有對司馬遷的兒子進行描述,所以大致可以認為司馬遷與司馬光並不存在同宗同族的關係。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 62451780884

    2019-08-10 12:47

    司馬遷和司馬光之間,有一定關係,但不是很深。

    第一,他們倆有一個很明顯的關係,字面意思,他們是一個姓的。

    不過,司馬遷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人,而司馬光是一千年以後宋朝的人。

    兩個人之間或許有血脈親緣關係,但經過一千多年的稀釋後,關係就算是有,也很淡。

    第二,除了姓氏一樣外,兩個人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史學家。

    不同之處在於,兩個人編寫史書的過程不大一樣。

    司馬遷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漢武帝關進監獄,並要被判處死刑。

    按照西漢的規定,被判處死刑後,有兩種活下去的方式,分別是遭受宮刑和拿出巨額贖身的錢。

    為接替擔任太史令的父親的願望,也就是完成史記,為繼續活下去,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

    受刑後,他就開始編寫史記。

    反觀司馬光,作為大臣,因為和引導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一,就急流勇退,去洛陽專注於帶人編寫資治通鑑。

    第三,司馬遷和司馬光的最大區別,在於他們出身不同。

    司馬遷的父親,是清貧的太史令。

    司馬光則出生於著名的官宦之家,自幼生活富足。

    第四,司馬遷性情剛烈,有著愛憎分明、耿直等性格,反觀司馬光,因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為人處世原話。

    事實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司馬光才強烈反對大刀闊斧改革的王安石。

    並且,在完成資治通鑑後不久,重新回到朝廷擔任重臣後,司馬光就基本上全盤否定了王安石的各種政策。

    總體來說,司馬遷和司馬光都是一個著名的史學家,幾千年來,他們的著作一直深受人民的喜愛,並被無數人當著人生指南。

    補充一句,個人認為,他們倆要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話,關係肯定不會很好。

  • 72429769609

    2019-08-10 14:20

    首先,姓氏聯繫方式。

    司馬最早不是一個姓氏,而是一種官稱,最早可追溯到從前的古帝少昊時期,司馬是掌握武裝部隊的中央武官,權力非常的極大可掌管天下所有兵馬。後面所說的司馬氏基本上都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人及其他的後代的人。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里的記載,司馬氏的始祖是周宣王時期官拜司馬的程伯休父,得到周宣王的最高恩賜賜姓,後世遂承襲司馬姓氏。兩人雖家族都認程伯休父為祖,還同屬一個堂號「太史堂」,但實際上二人一個西漢一個北宋,一個陝西人一個山西人,從時間、地域和血脈傳承上並無聯繫。

    其次,學術思想及地位成就。

    太史公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名列二十四史之首,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初衷是「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光是北宋大史學家、政治家,他編撰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寫了從三家分晉戰國時期開始到宋朝建立1300多年的歷史,在史學成就上取得了與史記並稱雙壁。司馬光的目的是要從歷史上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政治統治術,以資借鑑。其根本是為了政治服務,與太史公而言,帶有強烈的政治性色彩。

  • 1701642560340099

    2019-08-10 22:16

    簡單說,司馬光是宋朝的,而司馬遷是漢朝的,差了一千多年,兩人沒什麼關係。

    他們的關係始於在史書寫作上,歷史上,有兩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不容忽視,一部是紀傳體通史《史記》,一部是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巧的是兩部偉大著作的作者都姓司馬,一個是司馬遷,一個是司馬光。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記錄歷史的書籍更是浩如煙海。西周時期開始出現記錄歷史事件的文獻,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史書''的雛形和碎片,但是這些文獻並不成系統,這樣的記錄也不是政府主導的。直到孔子最先對這些散亂的歷史文獻進行了整理,集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步史書《尚書》。而孔子的家鄉魯國那時候已經有官方的史官對魯國歷史進行記錄了,孔子在這些史料的基礎上整理編撰成《春秋》,就是《三國演義》中關二爺走到哪帶到哪的那本書。後來左丘明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春秋》進行了內容上的豐富和註解,著成《左氏春秋》也叫《左傳》。

    接下來我們第一位主人翁出場了,西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司馬遷,在遭受腐刑(就是後世常說的宮刑)後用他的如椽巨筆寫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書——《史記》。注意!這是一部後世既把《史記》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又把《史記》看作是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更為著名,也更為貼切,謂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以他的眼光來看,《史記》寫得堪比純文學的高水平作品《離騷》。與之相對的是《春秋》的寫法,特點是內容寫得非常的簡單,惜字如金,後世也有「春秋筆法」的說法,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書寫工具都難於獲得有關。可以想見,古時候的讀書人得有多愛司馬遷,因為這本歷史書寫得比小說還好看,就算拿到課堂上看老師也不會批評和沒收。

    史記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多麼了不起!再次注意!這是一部紀傳體體例的史書,就是給歷史人物做個人傳記,這又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北宋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這也是一部和《史記》一樣的通史,從東周的周威烈王寫到五代後周世宗,總共1362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治通鑑》和《史記》以及其他的各個朝代的斷代史是有重合的時間段的。《資治通鑑》中的內容主要是有關治亂興衰的,寫出來供統治者參考借鑑。這部通史與《史記》的體例不同,是編年體史書。

    司馬遷與司馬光史學思想有許多相同之處 :都提倡直筆 ,對統治階級的陰暗面和人民的反抗鬥爭能實事求是給予真實地記載 ;都具有無神論思想 ,重人事而不言天命 ;都具有總結歷史盛衰的自覺意識 ,善於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但是 ,他們的史學思想也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司馬遷持異端史觀 ,而司馬光持正統史觀 ;司馬遷認為歷史是發展、變化的 ,而司馬光認為古今不變 ,求古之道是為了施於今 ;司馬遷旨在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寫成一部包羅萬象的通史 ,而司馬光旨在關國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 ,為帝王們寫成一部政治課本。通過對比 ,可清晰展現自司馬遷至司馬光期間 ,我國傳統史學思想發展演變的軌跡。

    我們具體看看兩人是如何評價歷史人物韓信的。漢家江山的得來,有半數要歸功於韓信,多數人對韓信之死,憤憤難平。作為史學界的兩位泰斗級人物——司馬遷、司馬光,自也少不了一番評說。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的最後,太史公不無感慨地說道: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如此一看,太史公之意很明了:如果你韓信不這樣,那你將世為老劉家的恩人,堪比周公、召公、姜太公之類的猛人。可惜的是,你偏逆勢而動,身死長樂鍾室,三族帶害……

    而由是也不得不說,太史公修的終究是一家之言,所以全從個人感受來說事,惋惜之意,溢於字裡行間。

    再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在講完韓信之死後,司馬光也大段闡述了個人的看法。而看法中還引用到了司馬遷的評說,表示對其認可,只是在認可之前,司馬光還表述了這樣一層意思:

    早年,在蒯徹勸說韓信謀反時,韓信未聽;在劉邦偽游雲夢而召韓信之際,韓信亦不疑。因此從這兩個時期來說,韓信確無反心。但是,在當韓信看到盧綰幾無功績、只靠著與劉邦的一點兒時情誼就能南面稱王,自己卻以「侯」的身份列於群臣中時,心就常「怏怏」,反行也漸露……

    要說劉邦確有對不住韓信的地方,可是,韓信不也是嗎?攻下齊國時,韓信乘機稱王;楚漢決戰之際,又不如期赴約。從劉邦來說,兩次被要挾,哪一次會爽?如不是礙於形勢,早已取韓信之命……

    趁火打劫、乘勢取利者,市井之志也;按勞酬功、永不相負者,士君子之心也。而韓信以市井之志來做大自己,同時又以士君子之心來要求別人,這合適嗎?

    其實,從司馬光的口氣來看,一字以概之,就是一個削弱了的「該」字!

    司馬光寫書很明確,是給統治者看。他總結歷史教訓,告訴皇帝如何駕馭文武大臣。

  • 107902871404

    2019-08-10 13:26

    1、都姓司馬,都說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司馬遷可能是司馬光的先祖(不一定是他這一脈的)

    2、兩人都寫了史書,司馬遷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而司馬光寫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算是同開創了史書的一個先河。

    3、兩人都是男的,雖然司馬遷被實施的宮刑,但他依然是男的。

    4、司馬遷沒有砸缸,是司馬光乾的。

  • 謝邀。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學家,繼承其父太史的職位,連同為西漢時期的司馬相如與他都沒什麼關係,何況宋代的司馬光?!

    司馬光自稱魏晉時期司馬孚的後代,司馬孚是大名鼎鼎的司馬懿的兄弟。

    司馬遷與司馬光隔了一千年的時間。

  • 藍淺yif

    2019-08-10 15:47

    謝謝邀請!

    司馬遷跟司馬光都是名人,名字只有一字只差,會讓人覺得兩個是否有關係。史書沒有記載二人有任何關係。其實古代複姓司馬的人很多,就像現在王剛跟王強不一定有關係。

    司馬遷受過腐刑,也叫做宮刑,就是閹割。因為受李陵事件的牽連要被殺,自願接受腐刑可以免死,司馬遷為了寫史記,選擇了後者,。查了一下資料,司馬遷受刑時,已經有兒子和女兒了,所以有後代,但跟司馬光沒有關係。

    過去的人喜歡跟古代的名人拉關係,牽強附會是某名人的後代,可能司馬光看不上司馬遷。

  • 58259321220

    2019-08-10 20:47

    首先感謝邀請。

    https://i1.ask543.net/uploads/68/d1/0/2b28b0000592bb31e149c.jpg

    司馬遷和司馬光沒任何關係。

    https://i1.ask543.net/uploads/c0/0f/d/2b28f00005a1175640d29.jpg

    司馬遷

    https://i1.ask543.net/uploads/0e/c2/4/174f40007df46d58b41ef.jpg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該書記載了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在《太史公記·自序》中說:"昔在顆項,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根據司馬遷自述,他的遠祖可以追溯到顓頊時的重黎,重黎的後代分散到了衛國、趙國、秦國。在秦國出名的有滅蜀名將司馬錯。還有一位司馬家的司馬靳跟隨白起參加長平之戰,後來又與之一起被賜死。

    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涑水鄉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 109310831428

    2019-08-10 23:00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的最主要的歷史功績是寫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司馬光是宋代的歷史學家、政治家.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他的最主要的歷史功績是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另外他的政治觀點保守,導致他反對當時由王安石等人領導的變法,也是他出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們兩人頂多都是姓司馬,但只可能有家族上的旁系聯繫.因為司馬遷因為李陵的事情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失去了生育能力.據考證司馬遷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

  • 71204007113

    2019-08-10 13:37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自稱是司馬孚的後代。司馬孚家族即河內司馬氏,為司馬卬之後。假使司馬池不是信口開河,那司馬光應是司馬卬的後代。

    司馬池,字和中,自言晉安平獻王孚後。——《宋史·司馬池傳》

    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晉書·宣帝紀》

    司馬遷是在《太史公自序》中明確提及,司馬氏分為三支,一支在衛,一支在趙,一支在秦。司馬遷是秦國司馬錯之後,司馬卬是趙國司馬蒯聵之後。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 105813701728

    2019-08-10 15:38

    司馬遷是漢代人,司馬光是北宋人,他們同為陝西人,除此之外沒什麼關係。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的最主要的歷史功績是寫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司馬光是宋代的歷史學家、政治家.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他的最主要的歷史功績是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另外他的政治觀點保守,導致他反對當時由王安石等人領導的變法,也是他出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們兩人都姓司馬,但只可能有家族上的旁系聯繫.因為司馬遷因為李陵的事情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失去了生育能力.據考證司馬遷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