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飽受欺凌,為何還被國際社會納入列強行列?
- 25669475427
- 閱讀量:0
- 2019-07-07 18:48
2019-07-08 16:24
感謝「風塵講歷史」的邀請!
先不說清朝,說一說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的工廠,在西方人眼裡中國就是和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
可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定位是發展中國家。曾經丟失的領土再也收不回來了,外蒙獨立了,台灣也要獨立。中華文明遭到西方歷史學家們的質疑和貶低。
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是十分鬱悶的,也是十分苦惱的。這種苦惱既有現實政治格局的苦惱,也有精神文化得不到肯定的苦惱。
從中國人身上看不到一個大國國民的氣度和自信,每一個中國人都像小媳婦一樣,每一個西方國度對中國的評價都能讓中國人謹慎起來,以迎合不同的標準。
近代清朝就是這種情況,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文明的衰弱,天朝上國不要說成為世界第二大國了,就是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都不會滿足。
中國人的心裡依然裝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漢之臣妾」「萬國來朝」等中國為世界中心的歷史定位。
只要當中華文明復興,中國成為制定世界秩序的國家,中國才不會覺得自己受委屈。
清朝飽受欺凌,這是中華文明跌落神壇,中國不再為世界中心的定位下產生的委屈,是中國大一統的歷史觀和中華文明朝貢體系的世界觀崩潰的結果。
而近代的清朝在西方大國眼裡是個什麼樣子呢?清朝是一個蠻橫無理的東方大國。例如,西方各國使臣到了清朝要不要下跪?是國家之間的外交,還是藩屬國到天朝上國朝貢?
這是兩個文明體系的碰撞,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是受委屈的一方。於是,道理講不通,只能用武力了。結果是西方國家打贏了,於是乎,清朝時期,中國人從懷疑自己的正確性,到把自己的歷史,自己的一切都貶低得一無是處了。
是不是世界列強,不在於不同文明,不同國家的對中國的定位如何?而在於基本實力。
近代清朝的基本實力如何呢?
其一:1820年的清朝直接統治下版圖面積有1316萬平方千米,是當時世界上版圖面積最大的國家,比當時沙俄帝國版圖面積要大一些。
全國人口有4.36億,當時的世界總人口是10億,清朝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經濟水平,或者說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一,農業大國的GDP數值超過西方工業大國,保持世界第一,這是非常恐怖的。
中亞諸國、朝鮮、東南亞諸國都是清朝的藩屬國,用西方人的觀念就是殖民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清朝怎麼落後,有這些硬實力,就是大國。
其二:1840年後,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殖民地遍布全球,GDP數值超過清朝,成為世界的霸主。西方的霸主碰到了東方的老大帝國。文明碰撞下,道理講不通,於是就爆發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前,英國議會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作了相當的準備和動員,才鼓足勇氣挑戰清朝。
第一次鴉片戰爭,讓英國認識到了清朝的落後,也讓英國認識到了清朝的動員能力。清朝軍隊的落後讓英國觸目驚心,清朝迅速調集上百萬大軍,幾十萬幾十萬地奔赴沿海參戰,這樣的國家能力同樣讓英國心驚膽戰。為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國拉上了法國,還有其他西方列強在後面搖旗吶喊。
兩次鴉片戰爭看起來十分屈辱,可是對於清朝這樣一個大陸性帝國而言,開了幾個通商口岸真的算不上什麼,根本不傷筋骨。讓清朝心疼的不是簽了幾個條約,而是調動百萬大軍進行海防所耗費的軍費物資。
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依然保持著11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國家GDP僅僅比英國差一些。可是說即便落後,基數大也是很厲害的。
其三:一戰和二戰,美國、法國、英國、蘇聯四個大國一起打德國,德國打輸了也並不丟人,法國在二戰中被可以單挑四個大國的德國滅國,也並不丟人,戰後同樣作為世界大國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同樣的,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打敗清朝的是當時被稱為世界第一第二的大國英國和法國,兩個世界大國一起來欺負清朝,英法兩國打贏了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清朝打輸了也並不丟人。
重要的是,號稱世界上陸軍最強大的法國,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被清朝給打敗了,導致當時的法國內閣倒台。把世界第二的大國打敗了,清朝還不是列強?難不成只有入侵其他國家才算世界列強?
其四: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後,不僅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還鎮壓回民暴動,擊敗了阿古伯的入侵,從沙俄嘴裡奪回了伊犁。開展洋務運動後,清政府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龐大的水師艦隊,在當時被稱為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當時,清朝水師艦隊開到日本,艦隊水兵因為在日本喝酒鬧事被日本的警察抓走。清朝水師直接把軍艦大炮豎起來,迫使日本道歉、放人、賠醫藥費。
為了應對沙俄在中亞的擴張,威脅到英國在印度的利益,英國甚至要與清朝結盟一起對付沙俄。只是清朝還是原來一副我是老大的樣子,加上清朝的外交真的十分蠻橫,這讓英國很不爽。考慮到清朝崛起後可能的霸道,為了保證遠東的利益,於是英國和日本結盟了。
英國幫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干倒了清朝,日本幫英國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沙俄,遏制了沙俄瘋狂的擴張。
即便是甲午戰爭失敗,在清政府倒台之前,墨西哥發生了反華事件。清朝依然派出了軍艦奔赴墨西哥,迫使墨西哥當局政府又是認錯,又是賠款。清朝在當時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任人宰割,還是很有份量的。
清朝被其它大國欺負不假,可那都是西方數一數二的世界大國。連義大利這個勉強算得上是大國的西方國家,清朝也都不鳥他。義大利也想弄個租界,結果見清朝強勢,也就灰溜溜地跑了。
八國聯軍侵華,挑起這場戰事的其實是清朝,清朝統治者依然用的是天朝上國的嘴臉進行外交,慈禧竟然向十幾個西方國家開戰。雖然是胡鬧,但也十分無理。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清朝的理藩院在西方列強的一致要求下,改變成為了總理衙門。
近代中國雖然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很落後,但是有著一個世界大國的基本力量,這些基本力量包括:龐大的國土、眾多的人口、經濟總量很大、民族凝聚力強大。
所以,飽受欺凌的清朝在近代被西方各國認為是列強,聲名狼藉的蔣介石也能成為二戰時期的三巨頭,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成為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
2019-07-07 20:50
清朝末期政府衰落無能,與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但還是被西方視為當時的強國之一,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個人認為有幾個理由。
1.歷史沉澱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統一的王朝,不僅領土廣闊,而且還是東方的宗主國,後面還有一群小弟。清朝康熙曾與沙俄的彼得大帝干過一架,結果把他干敗了,這可不是僅僅打敗了彼得大帝,這令整個西方都刮目相看。
2.清朝末年實力還是可以的
當時雖然英國打敗了清政府,但法國並沒有將清政府打敗。法國與清朝在雲南那邊打架,清朝政府並沒有輸了,只是當時政府懦弱無能以至於不敗而敗。
另外,清廷當年派左宗棠收復新疆,從沙俄手裡收回伊犁,這讓當時的國際社會大吃一驚,列強都不敢小看清政府的,
3.家底雄厚
鴉片戰爭前,清朝可不是現在的面積,當時領土有1300萬多平方公里,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一。這底子,西方列強也就英國敢比,其他的都不屑一顧,更何況當時清朝還有很多小弟。
4.清末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國力和軍事力量在當時還是有所提升的。當時的北洋水師在世界上的排名都是靠前的。
5.西方能打敗清朝,無法打倒中國。
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隻睡獅,一旦被驚醒,全世界將為之震動。清朝末期,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各國列強都沒有能夠征服中國,更別說吞併了,中國真的是太大了。就八國聯軍侵華一事,要換做其他國家早完蛋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補充!我們都要牢記歷史,爭取早日實現民族復興!
2019-07-07 20:49
真實的清朝絕不是現代國人這樣的認識,所謂清朝倍受欺凌,愚蠢落後,腐敗無能,防漢治漢,亂殺無辜等等觀點是左右日本政界軍界的黑龍會組建的漢獨主義同盟會的政治宣傳,為了達到分裂帝國的目的,靠煽動民族矛盾撈取政治資本的宣傳一直不絕於耳。其實為了與國際接軌清廷早於日本《明治維新》大概七年就開始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同治中興》運動。日本還在中世紀的國家形態中清朝已經製造出現代化的軍艦商船和工業之母工具機,現代化的工廠(製造局,招商局)遍布全國。清朝時期的最新科技產品應用基本與列強同步,比如北洋艦隊雖然最後戰敗,但是艦船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因為那時沒有意識形態的對立,國際社會的軍火商製造商對清朝最先進武器裝備和工業設備的兜售是空前絕後的,所以說清朝軍隊的裝備就是與列強相比也不相上下,甚至略高於列強,因為清廷有錢。說到錢又讓我想起歷史教科書上說清朝喪權辱國到海關都由洋人把持,後來我才知道有個洋人叫蒲安臣因為清朝海關多年以來的收入都不夠養活海關的成本受人舉薦清廷聘請了他,並授予這個洋員幾品大員去管理海關,他上任後的第一年海關的幾何級收入讓清廷大吃一驚,嘗到甜頭的清廷不斷聘請洋人加入政府機構。洋人的敬業精神也讓清廷倍感信任,每當洋人告老還鄉清廷每每戀戀不捨。就說那個蒲安臣最後也是累死在為清廷服務的崗位上。美國海軍高校畢業的小馬經過考試被清廷聘用加入了北洋海軍,他以身為帝國軍人為驕傲,為北洋海軍培養了大批合格的現代化海軍士兵,黃海大戰中包括小馬在內的八名參戰洋員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傷亡率,重傷回美國養傷的小馬因不能忍受艦隊沒有取勝而自責的苦惱,在丁汝昌的祭日開槍為了他深愛的第二祖國和艦隊殉國,按照他的遺囑身著北洋海軍服覆蓋大清國旗下葬,以顯示一個軍人的忠誠和責任!有錯歡迎討論
2019-07-07 20:52
晚清的綜合國力來看 清朝的經濟實力,在 1840 年的時候,當時清朝的 GDP 比例占到全世界的 37% 從當時的經濟總量來看 這依然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然後從人口方面來說 1840 年全球人口 10 億左右 晚清就占 4 億人口,還是占當時全世界的 1/3人口
在軍事方面 晚清的洋務運動還是相當成功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軍事實力絕對亞洲第一 在和清政府沒有持續的投入 導致後面軍費不足。
2019-07-10 09:15
這個問題讓清朝非常尷尬。
明明是被列強輪番吊打,連義大利都敢騎在頭上拉屎,簡直是顏面掃地,屈辱至極。但與之相對應的另一面就是,清朝仍然是傳統的列強國家之一,雖說實力不如英法德俄美日等國,但清朝的「列強」地位毋庸置疑。
一邊是屈辱挨打,另一邊卻又和騎在頭上的列強並肩,清朝為何如此矛盾?晚清的中國又為何會有「列強」的殊榮?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列強不代表「強」
「列強」一定很「強」嗎?非也。
因為我國在近代史上飽受列強欺凌,所以今天的「列強」是典型的貶義詞,指的是仗著強大欺負弱國的國家,有侵略的意義。
但是如果放在國際環境中,「列強」的含義就「正面」很多了,因為清朝在前期也曾「欺負」周邊國家,比如俄羅斯。不過在後世的解讀中,這叫反擊侵略。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有過「侵略」歷史的政權都有資格稱之為列強,清朝自然與有榮焉。
而到了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列強在全球範圍內開始了野蠻的殖民掠奪,在這樣的情況下,「列強」就不只是欺負周邊國家這麼簡單了,它還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獨立」。
說難聽點,鴉片戰爭後的清朝即便被列強輪番吊打,本質上也是有主權的「國家」,此時的世界範圍內,除了參與殖民的歐美列強,幾乎沒有幾個獨立的國家,亞洲地區包括印度在內大部分地區都是歐美國家的殖民地,能夠獨立且參與對外戰爭的國家鳳毛麟角。這些國家縱然國力不濟,也完全有資格和英法等列強相提並論,比如巴西,比如清朝。
因為「列強」僅僅指有能力參與對外戰爭的獨立國家,所以清朝自然有資格稱之為「列強」。
從這個角度來看,後世將清朝歸為「列強」,更像是對清朝的戲謔,如同今日我們說印度是「三哥」一樣,那實在不是個讓印度開心的稱謂。
2、清朝是真的強
清朝雖然在鴉片戰爭後屢戰屢敗,但打不過英法並不代表一無是處,就像二戰時期打不贏美國的日本一樣,你能說日本的實力不夠列強的資格嗎?
再者,清朝在康熙時期就曾在雅克薩之戰中擊敗俄羅斯,在乾隆時期就曾吊打英國殖民者都搞不定的廓爾喀,實力不是一般的強悍。
而即便到了積貧積弱的近代,清朝也在中法戰爭中即便法國,迫使其內閣倒台。要知道,此時的法國在歐洲仍然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而最讓清朝昂首挺胸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壯舉。在阿古柏侵占新疆後,沙俄和英國就開始在新疆大舉滲透,誰也沒想到,孱弱不堪的清朝竟然能夠擊敗阿古柏奪回新疆大部,又通過據理力爭的談判要回伊犁大部。
雖說清朝在與西方列強的鬥爭中不斷喪權失地,傳統藩貢體系也逐漸瓦解,但清朝仍然在鴉片戰爭前出兵朝鮮驅逐日本,保護附屬國權益。
而在三門灣事件中嚴詞拒絕義大利,在古巴排華事件後派「海圻」號前往威懾等,都體現了清朝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做出的力所能及的努力。
近代以來,清朝始終保持了超過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規模更是達到了空前的四億人,一度占到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樣一個巨大的體量,即使它的實力不夠強,難以維護國家主權,其他列強也不可能將其徹底吞下。
再加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地主階級開始奮發圖強,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組建了北洋等三個艦隊。雖說沒有和西方列強一樣完成工業革命,但就和萬國牌的印度同樣有一定戰鬥力一樣,當買回的戰艦也讓清朝有了鐵甲巨艦時,清朝在列強眼中的實力也就變得不能小覷。
甲午戰爭前列強站隊日本,除了日本上躥下跳的公關,在列強心中,清朝實力強於日本,不利於其在東亞的殖民侵略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儘管名不正言不順,且帶著不安好心的「戲謔」,但清朝的「列強」地位卻顯得名副其實。
儘管我國的「列強」帽子一直戴到了抗戰時期,比如委員長以「四強」之一的身份參加開羅會議,不過想要成為真正的列強,我們需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2019-07-15 10:37
清朝的體量擺在那兒呢,不算列強都不行,這就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首先從領土和人口上看,晚清的領土比不上盛清,但也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至少也有3至4億。有人說領土和人口沒啥用,但能夠成為大國的國家卻無不是具備較大領土和較多人口的國家,而中國具備這樣的資源,實際上是成為大國甚至是強國的潛力,所以即便清朝再弱,國際社會也依然把它算作列強行列。
第二,清朝是區域內有影響力大國。不要小看清朝,即便它到了晚期,也是區域內有影響力大國。至少在遠東或是東亞範圍內,清朝在甲午戰爭前是第一大國,它維繫著傳統的宗藩體系,對朝鮮、南亞諸國以及中亞地區都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在甲午戰爭後,日本取代了清朝在遠東的地位,但清朝在區域內依然具備一定的影響力。
第三,清朝具備一定的軍事實力。清朝的軍事實力在19世紀中後期還是很可觀的,正經的新式陸軍已經有了,海軍有三支,尤其是北洋艦隊,放在那裡就有震懾力。對付英法等列強沒什麼希望,但也沒有明顯的代差,絕不至於潰敗,對付周邊一些小國,諸如朝鮮和中亞、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還是綽綽有餘的。如果平心而論,清朝的軍事實力其實也是不次於類似義大利、西班牙、荷蘭、葡萄牙這些19世紀中後期的歐洲二流國家。
第四,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其他列強討論的很多事都是事關其在華利益的,所以清朝總是被他們拉進群里陪著開。附帶贈送給你一個列強的名號呢,算是尊重你的臉面。
2019-07-07 23:54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中國的近代史可以說的一部屈辱史,尤其是清政府王朝執政後期期間,一次次對外戰爭的失敗,一個個喪權辱國條約簽訂,中華民族正一步一步的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百姓們也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飽受欺凌的清王朝,為何還能被國際社會給納入列強行列之一呢?這裡面老梁就給大夥一起來講一講:
開眼看世界
1840年,鴉片戰爭清朝大敗,這給目光短淺,自稱「天朝上國」清朝一記響亮的耳光,清朝開始睜眼看世界,謀求變法圖強!
一開始清王朝還認為是意外,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王朝是徹底的怕了,變法呼聲越來越強,洋務運動開始了。
雖然洋務運動在我們後世看來漏洞很多,受限制也很多,並且非常的不徹底!但是對於當時的大清王朝來說已經是一劑良藥,給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打上了一劑強心劑!
收復新疆,威震中華
1864年,在沙俄的唆使下,以阿古柏為首的中亞人開始入侵新疆地區,並且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沙俄的支持,阿古柏軍打下了新疆的南部八大城,並四處燒殺搶掠,建立哲德沙爾汗國。
而此時,沙俄也是派軍攻打伊犁與阿古柏照應。
洋務運動後,清政府實力有所提升,但由於多年的積弱。慈禧在收復新疆和加強海軍海防中,選擇了收復新疆!
1875年,慈禧令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新疆軍務。次年,清軍於肅州誓師,陸續向新疆進軍,隨即,收復新疆的戰役便打響了。
由於這些年來洋務運動的發展,清軍有了新式武器裝備,相反阿古柏這些年不思進取,默默無聞。所以這一戰是徹底打出了我們大清王朝的氣勢!
此戰左宗棠收復了大片的土地,這一年的時間新疆除了伊犁盡皆收復。
光緒七年,《中俄伊犁條約》中,大清以900萬盧布「贖回」了伊犁,至此,新疆全部收復!
甲午戰敗
左宗棠揮師新疆,並收復了新疆。此戰在國際社會中引起了劇烈的反響!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政府短期之中被國際重視,列入了列強之一!
筆者認為,如果不是左宗棠此前收復了新疆,後來的話我們能不能從蘇聯(後來的俄羅斯)的手中拿回來還真不好說!
此戰左宗棠收復新疆,意義真的非常的重大!可惜甲午戰爭中,落敗日本!從此紙老虎被打回了原形,慈禧老佛爺的太奢侈造就了洋務運動的努力近乎全部付之東流!
這一戰之後,清朝再也沒有站起來了,列強一說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總結來說,晚清時確實是有過一段時間國際上是承認過清政府的實力和地位的,可惜就是時間短了些。
對於清政府,對於列強,對於慈禧老佛爺,對於左宗棠收復新疆,你怎麼看呢?歡迎一起討論和交流哦~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讚和關注,謝謝。
2019-07-07 20:51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被英國打開國門。但是,說實話當時的英國是世界霸主,你輸給世界霸主沒有什麼丟人的。就和是現在你打不過美國,也沒有會說你不行一樣,因為大家都打不過美國。後來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是一樣。因為被世界老大和老二聯合起來打,輸了也沒什麼事。雖然有兩次鴉片戰爭,而且清政府都輸了,但是在甲午戰爭之前,歐洲還是認為清朝很厲害,是世界級的列強。其實這個很簡單,這兩次鴉片戰爭,清朝都沒有傷到筋骨,不嚴重,只是皮外傷。而且清朝由於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還保持著10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國家GDP還是世界上最高的。可以說基數太大了,還是很牛逼的。
一個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例子就是1884年的中法戰爭,當時清政府打贏了法國,雖然當時還是賠了款。但打的當時法國內閣都倒台了。要知道當時的法國可是號稱是世界上陸軍最強大的國家。在地球上殖民地僅次於英國的。一直以世界老二自居的。而中國竟然打敗了世界老二。所以當時整個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洋務運動開始之後,清政府建立了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尤其是北洋水師,號稱世界前十的,有的說是第四,有的說是第七。不管是第幾,在亞洲是絕對的第一。當時到日本的時候,中國海軍因為鬧事被日本抓走了,海軍直接把軍艦大炮豎起來,你不放人我就開炮。最後,小日本沒辦法了,只能放人。可見當年的大清水師還是很厲害的。
而且在甲午戰爭戰爭之前,英國準備找清政府結盟的。就是想阻遏沙俄的。要是當時清政府真的無能的話,英國人絕對不會有這種想法。即使甲午戰爭失敗了,在清朝滅亡前期,墨西哥反華,屠殺了華人。結果清政府派軍艦去溜達了一圈,墨西哥政府又是認錯,又是賠錢。說明當時的清朝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任人宰割,還是有點分量的。
但甲午戰爭之後,一切似乎都變了。以前都是被真正的列強打敗,現在被昔日小弟日本打,還賠驚人的2億兩白銀,清朝照單全收。(因為李鴻章遇刺,加上日本是動用舉國之力打贏的甲午戰爭,日本經不起第二個甲午戰爭所以降低了賠款數額,所以從這一點看日本還是害怕清朝傾舉國之力報復的,所以清朝還是有讓日本畏懼的地方的)
2019-07-10 16:46
大清王朝自詡天朝上國,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總算清醒過來,原來世界上還有更厲害的主。政治舞台上永遠有兩派人——保守派、改革派,大清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改革派占據上風,開啟「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上下齊心幾十年,整個神州大地上是火車轟鳴、工廠冒煙、輪船雲集……毋庸置疑,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尤其是軍事實力是逐步現代化。列強也不是睜眼瞎,這樣的巨變不會看不到,他們驚呼「中國龍」要騰飛啦!
說歸說,看歸看,這些還很表面。中國到底有沒有強壯起來?不僅中國人沒底,老外們也是心裡沒譜,「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才能說明情況。那些年,正好邊關遇到危機,中國軍隊就出來亮亮肌肉……
話說19世紀60年代,來自中亞浩罕汗國的阿古柏,帶人闖入中國新疆。他在南疆建立起所謂的「哲德沙爾國」,自封為「畢調勒特汗」(意思是「洪福之王」),1870年還攻下吐魯番、烏魯木齊。這廝公然沒把大清王朝放在眼裡,經過「海防」還是「塞防」的朝議後,陝甘總督左宗棠奉命收復新疆。
阿古柏並非好對付,他為維護自己的統治,還勾結俄國、英國、土耳其。3個國家出於利益偏袒阿古柏:俄國承認他是「哲德沙爾元首」,英國賣給他2萬支滑膛槍,土耳其送來1200支步槍、6門加農炮以及多位軍事顧問。
結果大家都知道,左宗棠的大軍打敗阿古柏,讓新疆回歸祖國。接著,清政府跟俄國簽署《中俄伊犁條約》(1881年),從俄國人嘴裡拿回被占據的伊犁地區。如此一來,國際上的列強眼睛都亮了,能從俄國人那裡要回土地不容易啊!
其實,列強在左宗棠開戰之前,就已經對清朝的軍事實力刮目相看。1875年7月,俄國曾派出「科學貿易考察隊」來蘭州刺探軍事情報,結果他們一到蘭州就震驚萬分,原來清軍擁有的武器相當先進,有大量的德國毛瑟步槍、美國雷明頓步槍。
當俄國人看到清軍訓練有素,他們心中已經清楚阿古柏必定失敗,雙方間的實力差距太過懸殊。當時,英國人保羅傑看到左宗棠的這支西征軍,評價它是一支歐洲強國的軍隊。
沒過多少年,法國這個老牌帝國跟大清王朝起紛爭,最終引發「中法戰爭」。從1883年12月到1885年4月,法國殖民軍隊的慘敗給戰爭劃上句號,這也直接導致時任法國內閣垮台。
大清王朝的幾次動作是相當吸引眼球,你有槍有炮有海軍,我們列強俱樂部也接納你。應該說,大清王朝辛苦30年,撐出這個局面也是不容易,有個詞叫「同光中興」。可惜甲午戰爭爆發,大清王朝既被新興的日本打回原形,又遭到列強的定性——以為你是1條龍,仔細看是1條蟲。
2019-07-07 21:46
說起清朝,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腐敗,被西方列強欺凌。確實,晚清時期的中國,就像是一隻待宰的羔羊,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西方列強逼迫清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然而即便是這樣,清朝依舊被國際社會納入了列強行列,這是為何?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一件事——左宗棠收復新疆。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才意識到自己的真實實力,早已被西方國家甩在了身後,一向自大的清朝開始著眼看世界。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國內呼籲改革的呼聲愈演愈烈,在嘗試了洋務運動改革以後,清朝似乎有了一絲覺醒的跡象,但是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在這樣的背景下,沙俄和英國慫恿以阿古柏為首的中亞人(烏茲別克斯坦),開始對清朝新疆地區侵略,很快,新疆大部分地區都被攻占,阿古柏還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在我新疆地區無惡不作,與此同時沙俄還派兵攻打新疆伊犁,公然支持阿古柏。
洋務運動以後,清朝軍隊的戰鬥力有所提升,於是左宗棠力諫,同慈禧講解新疆的戰略地位,如果失去將會對清朝造成致命打擊。最後慈禧被說服,她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新疆的一切事宜均由左宗棠全權督辦。
左宗棠收到命令後,開始操練軍務,1877年,左宗棠於肅州誓師後,開始挺近新疆,不久後,收復新疆的戰役打響了。由於清朝經歷了洋務運動,軍事裝備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很快阿古柏的勢力就被打得節節敗退,新疆以烏魯木齊為首的大部地區均已收復。1877年,清軍再度攻克吐魯番等地,在南疆地區所向無敵,與此同時,阿古柏暴斃,他的兒子懼怕清軍,不久以後就逃往沙俄。
至此,新疆除了伊犁,喪失的所有土地都被清朝重新納入了版圖中。1878年,清政府派人與沙俄討要伊犁,雙方展開激烈交鋒,但是沙俄不但沒有歸還,反而逼迫清朝使臣簽訂帶有侮辱性質的條約,這讓清廷十分惱火,於是清廷換人火速前往沙俄,要求廢除條約,並且調遣在伊犁附近的左宗棠回京,做好開戰的準備。
沙俄這時感到了壓力,最後選擇了退讓,但是清廷還是付出了900萬盧布的代價,收回了伊犁,至此,新疆所有地區均被收復。
清廷收復新疆以後,國際地位明顯提高,能夠讓沙俄吐出被侵占的土地,這是讓很多國家都沒有想到的,不過在不久以後的中日甲午戰爭,清廷又被打得一敗塗地,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成為西方列強爭相欺凌的對象。
2019-07-08 11:53
清朝飽受欺凌,為何還被國際社會納入列強行列?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
中國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領先於世界的超級大國,就算在極度腐敗的明清二朝,這時候的西方由於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獲取的資金,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但是對於傳統的東方大國,西方人依然不敢小視,不然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也不至於三番兩次派人來請求與中國通商。至於鴉片戰爭戰敗,其實國際社會並沒有看輕大清,說白了,當時又有哪個國家說自己能夠打敗英國呢?
實際上在甲午海戰前,中國還是列強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當年墨西哥發生排華暴動,在美洲訪問的大清軍艦直接就把主炮對準了墨西哥城。還有一個例子,當年在日本訪問的北洋海軍水兵由於喝酒惹事被日本警察逮捕,停泊在日本海面的北洋軍艦立馬就進入戰鬥,逼迫日方賠禮道歉,只不過後來大清越來越墮落,最後連老本都沒得吃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2019-07-08 10:26
國內: 1.封建專制在清朝達到頂峰,農民還是小農意識,生產力發展大大落後.(根本原因) 2. 封建制度的落後.(客觀原因) 3. 明清時期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主觀原因) 國外: 1. 清朝時英國已經開展了工業革命, 並且迅速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蔓延到整個西方. (根本原因) 2. 因為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導致西方國家的生產力大大提高,英國等國家生產的東西過剩,所以逼切找一條能夠促銷自己國家產品的路,就找上了中國,人多.(客觀原因) 3. 向中國走私鴉片,想打開中國市場.(主觀原因) 鴉片戰爭後英國發現中國是如此好欺負的,說賠錢就賠錢,說割地就割地, 所以先由英國的侵略, 後來發展到八國聯軍.
1:晚清由於乾隆的閉關鎖國,嘉慶禁止歐洲人在沿海通商。失去了象歐洲大航海的機遇(鴉片戰爭5口通商就是例子) 2:太平天國造反,無遐顧及西方先進文化,平叛、王權是主要的 3:列強為在華主要為了利益,(咸豐皇帝扣押英法談判使團引發英法侵華戰爭) 4:中法戰爭,法國為擴大在華利益挑起戰爭,法國以失敗告終 5:日本1890年明治維新,為躋身列強,打消北洋艦隊對其威脅,挑起甲午戰爭(主要是因為北洋艦隊巨額軍費被慈谿挪用1889年~1895年兵敗未添一炮一艦) 6:義和團鬧事損害了列強在華商業利益,慈谿縱容不管,引發8國侵華 總的來說,政治腐敗,保守殘缺。
2019-07-07 21:18
首先,如果清朝被國際社會納入列強,那也是清朝早期的事了。
清朝早期從康熙開始,領土不斷外擴,很多現在接壤的小國在清朝都屬於中國領土。清朝的疆域還包括了領有台灣及南海諸島,極盛的時候,清朝的面積甚至可達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約1316萬平方公里 (1820年)。這樣的清朝,跟後面入侵中國的列強不分伯仲。
清朝被欺凌在清朝末期,西方各國列強入侵,中國飽受欺壓,領土也四分五裂。
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得自己強大起來,我們可以不欺壓小國,但是你得有不被別人欺負的實力。
感謝生活在和平年代,願歷史不再重演。
2019-07-07 21:37
清朝一直自詡為天朝上國,殊不知自己早在乾隆末年就落後於世界了,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逼迫英國使臣向他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拒絕與英國通商時肯定不會想到堂堂大清會在47年後被當初自己看不上的「小國」用大炮轟開國門,被迫通商。也就是在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者才逐漸意識到中國已經與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了,不過即便如此清朝皇帝也不為所動,並沒有採取什麼補救措施來縮小差距,直至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國內呼籲改革的聲音空前高漲,清朝統治階級也認為不改革不行了,洋務運動就在這個背景下開展了起來,這是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為目的的自救運動,對古老又落後的帝國有很大幫助。
在1864年清朝下轄的新疆各地的回族、維吾爾族相繼發動暴動,次年喀什噶爾的回部請求浩罕汗國增援,浩罕可汗就派了阿古柏率軍進入新疆,阿古柏隨即占據整個回疆,並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1867年阿古柏又廢除了傀儡國王並自立為王,將國號改為洪福汗國。沙俄也在此時派兵攻打新疆伊犁,此舉也是向清朝表明自己支持阿古柏的態度。不過經過幾年的洋務運動,清朝已經今非昔比了,肯定不會放任阿古柏在新疆胡作非為而不管。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清政府一直在圍繞著注重海防還是塞防的問題而討論,尤其是在清朝想要收復新疆時海防和塞防之爭就更加激烈了,李鴻章以日本為主要假想敵,主張放棄塞防,左宗棠則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是英國和俄國的勢力更容易滲透進邊疆,而丟了新疆則蒙古不保,蒙古失守則京師可危,所以慈禧太后也是支持左宗棠的塞防建議,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新疆軍務,旨在收復新疆。
清朝在洋務運動中接觸了很多新式裝備,使得清軍的整體實力上了一個台階,反觀阿古柏占據了新疆後則默默無聞,背後支持他的沙俄也不可能出兵與清朝正面作戰,所以清軍很快就收復了以古牧地,烏魯木齊為首的大片疆土。1877年4月兵分三路的清軍又攻克了達坂,託克遜,吐魯番,至此清軍在南疆就沒有什麼威脅了。不久之後阿古柏暴斃,其子伯克·胡里也是個膽小之人,怕清軍圍剿自己就逃到沙俄境內了,1878年1月清軍收復了和田,宣告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
致此時新疆除了被沙俄占據的伊犁外,其餘諸地都重新歸清政府管轄。1878年清政府又派崇厚去俄國商討伊犁的事,無奈清朝之前在國際社會上的表現太軟弱了,沙俄根本不把崇厚放在眼裡,不僅不贊同崇厚交付伊犁的合理要求,還逼迫他簽訂《里瓦幾亞條約》,名義上將伊犁還給清朝,但卻要求清朝將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領土割讓給沙俄,這樣一來伊犁的北、南、西三面都是沙俄的勢力範圍,伊犁成為孤城。除此之外沙俄還要求清朝賠償五百萬盧布以作沙俄軍隊代收代守伊犁的軍費。簽訂如此具有侮辱性的條約簽訂讓清廷震怒,崇厚也因此被大罪處理。清政府改派曾紀澤(曾國藩長子)前往俄國談判,要求廢除《里瓦幾亞條約》,為了增加談判籌碼,清政府派左宗棠離開肅州出嘉峪關向伊犁挺進,左宗棠到達新疆哈密後就部署了三路兵力準備收復伊犁。而此時的俄國剛在土耳其身上吃過虧,再與清朝開戰得不償失,於是選擇了退讓。
1881年曾紀澤與沙俄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內容大致包括中國收回伊犁,取消《里瓦幾亞條約》的各地規定,只允許俄國在嘉峪關、吐魯番設領事館。不過兵費賠償從500萬盧布漲到了900萬盧布。雖然此條約嚴格意義上講也是不平等條約,但能從沙俄手中要回土地已經實屬不易了,至此新疆全境都被清朝收復。
收復新疆使得清朝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有所改善,同時洋務運動也確實增強了清朝的實力,因此清朝短暫的跨入了列強的行列,讓老牌列強刮目相看。可惜十幾年後甲午戰爭的失敗,斷送了清朝自強的進程,送日本登上了列強的末班車。
不過大家覺得現在的中國是「列強」嗎?
2019-07-08 23:33
感謝邀請。
這個說法我倒是第一次聽說,因為按照列強的標準,中國這個老大帝國當時根本算不上什麼列強,只不過是比一些二三流國家強了一點而已,最起碼對付古巴、墨西哥這種小國還是可以的,對付義大利這種列強當中的二流也是沒問題的,畢竟三門灣事件讓義大利灰頭土臉。
只不過,當時清政府總體上積極融入列強制定的國際規則當中,尤其是清末新政時期,當時中外合作還是比較不錯的,總體上還是經濟合作。因為中國地方足夠大,很多地方尚未完全開發,對於列強來說這是個龐大的市場,所以列強積極在中國投資。而清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對於列強在華投資總體上比較寬鬆,因此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要不然怎麼清末歲入白銀三億兩嘛。
至於清末受列強的氣那也是沒辦法,畢竟形勢不如人。不過清政府也不是任誰的氣都受,該爭的時候還是會爭的,比如說三門灣事件。
清政府知道義大利只是列強中的二流,因此退還了義大利的埃的美墩書,也就是最後通牒,並集合陸海軍去和義大利海軍對峙。最後義大利不僅在中國吃了癟,還在歐洲鬧到沒朋友,不得不灰溜溜的撤軍。
再就是在美國發生的屠殺華工的石泉慘案,清政府和美國達成外交協議,美國政府答應清政府懲辦兇徒、保護華工,並向遇難者賠款。
再就是清朝武力逼迫
古巴、墨西哥兩個小國鎮壓排華暴亂,迫使兩國政府向華人道歉,並賠償華人損失、懲辦兇徒等條件。
而且,清朝一直不放棄護僑工作,比如清政府定期向南洋派遣軍艦護僑,新加坡華僑報紙曾經激動的評論政府的護僑工作:凡我華人,瞻漢家之儀幟,睹宗國之旌旗,殊足令人氣宇為之一揚,而瞻望者亦為之色舞眉飛。此為中國振丕之徵!華人雖異地棲遲,然其心志尚不忘故國也。
當然,清政府在完蛋之前也沒忘記保護海外華僑的工作。
所以,清政府即便是再弱也並非一味的委曲求全,只要是能爭就一定會爭。
全文完